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白话文翻译:
前年攻打月支,城下已失去全军。
与蕃汉断绝了消息,生死长久的分别。
无人收拾废弃的帐篷,归来的马识得残破的旗帜。
想要祭奠已故的君主,却怀疑他是否仍在世,天涯相隔此时泪流满面。
注释:
- 伐月支:指的是进攻月支城,月支是古时的一个地名。
- 全师:指全军,意味着在战斗中损失殆尽。
- 蕃汉:指的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相对。
- 消息:指的是联系、消息,表示联系的中断。
- 无人收废帐:没有人来收拾战斗后留下的帐篷。
- 归马识残旗:归来的马能够认出破旧的旗帜,表示战斗的惨烈。
- 欲祭疑君在:想要祭奠已故的君主,却不知他是否还活着。
- 天涯哭此时:天各一方,眼泪在此时流淌,表达悲伤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子容,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66年,卒于公元830年。张籍的诗风以哀怨和思乡著称,语言简练而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写边塞生活和战争的残酷。
创作背景:
《没蕃故人》作于唐代,诗中描绘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生离死别与无尽思念的情感。唐代正值盛世,但边疆战争频繁,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战友和故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没蕃故人》是一首充满哀伤与思念的诗作,通过描绘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传达了对故人深切的怀念之情。全诗开篇即以“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引出战斗的惨烈,暗示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失去全军的惨痛让诗人心生惆怅,蕃汉的消息断绝则加深了生离死别的痛苦。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战后无人收拾的废弃帐篷,展现出一种荒凉与无助的状态。归马识得残旗,既是对曾经辉煌的追忆,也是对现状的无奈。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产生了对已故君主的祭奠之情,却又因不知其生死而感到更加无助和悲伤,最终以“天涯哭此时”收尾,情感达到高潮。
整首诗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孤独,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种无法释怀的思念与哀痛。这种情感不仅是对个人失去的惋惜,也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揭示了人性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痛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描述了前年攻打月支的战斗,城下的全军已全灭,体现了战争的惨烈。 -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和边疆的少数民族失去联系,生死未卜,表达了对好友的长久思念。 -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战后废弃的帐篷无人收拾,归来的马认得旧旗,显示出战斗的凄凉。 -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想要祭奠已故的君主,却不知他是否还活着,最后以哭泣结束,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修辞,如“死生长别离”与“无人收废帐”。
- 意象:通过“帐篷”、“马”、“旗”构建了战场的意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反问:通过“疑君在”引发读者对生死未卜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中失去故人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与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悲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支:象征着战争的地点,代表了战斗的残酷。
- 废帐:象征着战争后的凄凉与失落。
- 残旗:象征着曾经的荣耀与现在的破败。
- 天涯:象征着距离与分离,表现了思念的深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没蕃故人》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籍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月支”最可能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个地方
C. 一种食物 -
“欲祭疑君在”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怀念
C. 忘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战争与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
- 《别董大》: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主题相近,但语气更加轻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