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积雨偶能晴,正到秋时候。
莫误斜阳黯淡红,明日风来又。
短褂袖何长,遮著藤筇手。
山上黄花未作寒,山下溪先瘦。
白话文翻译:
在积雨之后偶然放晴,正值秋天的季节。
不要误会那斜阳下黯淡的红色,明天风来又会改变。
短袖衫怎么会长?只不过是遮住了手中的藤杖。
山上的黄花尚未感受寒意,山下的小溪却已开始瘦弱。
注释:
- 积雨:指长时间的雨水积累。
- 斜阳:夕阳,指西下的太阳。
- 黯淡:形容颜色不鲜明,光线不足。
- 短褂:短袖衫,常在秋天穿着。
- 藤筇:一种用藤条编制的拐杖。
- 寒:指寒冷的天气。
- 溪先瘦:溪水因干旱、季节变化等原因变得较为萧索。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其意象和情感深受传统诗词影响,尤其是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情感抒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青山,现代诗人,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主题,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秋季,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独特景象的观察与感受。秋天的多变天气与自然景象激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歌鉴赏:
《卜算子 同前记旧四首 其二》是一首描绘秋季景象的诗,诗中通过对天气变化与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开篇“积雨偶能晴,正到秋时候”,写自然的变幻,表达了秋季的特征。接着通过“莫误斜阳黯淡红,明日风来又”,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短褂与藤筇的意象,体现了生活的简单与真实,暗示着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慨与无奈。最后两句通过描绘山上与山下的对比,展现了秋季的萧条与生命的变化,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无常。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积雨偶能晴:描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雨水,天空终于放晴的情景,暗示着希望与转机。
- 正到秋时候:强调了时间的季节性,秋天的来临带来了新的变化。
- 莫误斜阳黯淡红:警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的暗淡所迷惑,暗含了对未来的期待。
- 明日风来又:预示着变化的到来,未来的风会带来新的气象。
- 短褂袖何长:反问式的表达,短褂的袖子虽然短,却遮住了手中的藤杖,象征着生活的局限与无奈。
- 山上黄花未作寒:描述了山上的花虽未凋零,依然具有生命力,象征着希望。
- 山下溪先瘦:溪水的萧条反映了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变化。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秋天的感慨,融合了对自然变化的观察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未来的寄望。
意象分析:
- 积雨:象征着困扰与不安。
- 斜阳: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短褂:生活的简单与朴素。
- 黄花:生命的希望。
- 溪水: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什么?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莫误斜阳黯淡红”中的“斜阳”指的是什么?
- A. 早晨的阳光
- B. 中午的阳光
- C. 傍晚的阳光
- D. 昏暗的阳光
-
诗中描写的藤筇手指的是什么?
- A. 拐杖
- B. 手杖
- C. 笔
- D. 书本
答案:
- C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哲思。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秋季的自然景象。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的《秋兴八首》,同样关注秋天的景象与人情,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现代诗人作品集》
- 《诗词的语言与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