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凌空宝观》
时间: 2025-01-27 04:40: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凌空宝观,乍登临多少伤离情味。
淼淼烟波吴会远,极目江淮无际。
槛外长江,楼中红袖,淡荡秋光里。
一声横吹,半滩鸥鹭起。
因念邃馆香闺,玉肌花貌,有盈盈仙子。
弄水题红传密意,宝墨银钩曾寄。
泪粉香销,碧云杳,脉脉人千里。
一弯新月,断肠危栏独倚。
白话文翻译:
在空中高耸的宝观上,初次登临时,多少悲伤的离别情感涌上心头。茫茫的烟波中,吴地的景象遥远,极目远眺,江淮的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栏杆外是长江,楼内的红袖轻盈自在,映衬着淡淡的秋光。忽然听见一声笛声,半滩的鸥鹭随之飞起。想起那幽静的馆舍,香闺中有着美丽的女子,宛如盈盈仙子。轻撩水面,题写红字传达着心中的秘密,曾用宝墨银钩寄托情思。泪水化为粉香,随风消散,碧云深邃,思念的人远在千里之外。一弯新月,独自倚在危栏上,心中悲伤难忍。
注释:
字词注释:
- 凌空宝观:高耸的观景台。
- 乍:突然、刚刚。
- 淼淼:形容水面宽广、浩渺。
- 槛外:栏杆之外。
- 红袖:指美丽的女子,常以红袖表示妩媚。
- 横吹:指笛声。
- 玉肌花貌:形容女子的美貌。
- 盈盈仙子:形容女子的轻盈,似仙女般美丽。
- 宝墨银钩:美好的书法。
- 泪粉香销:形容泪水与香粉消散。
- 脉脉:含情脉脉,形容深情的眼神。
- 断肠:形容心中苦痛。
典故解析:
- 吴会:指古代吴国与会稽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江淮:指长江与淮河,古代多有诗文提及,象征广阔的水域与思念的距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伸,字子贞,号山人,南宋时期的词人,擅长抒发情感,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故,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在空旷的观景台上,可能受到离别情感与壮丽景色的启发,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诗歌鉴赏:
《念奴娇·凌空宝观》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开篇即以“凌空宝观”引入,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仿佛置身于云端,俯瞰大地。接着,通过“淼淼烟波”与“极目江淮无际”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辽阔而又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伤感。
“槛外长江,楼中红袖”,通过对比,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事相结合,暗示了人们在美丽的秋光中依然无法摆脱的离愁别绪。“一声横吹,半滩鸥鹭起”,声与影的交织使得情感更加深刻,笛声唤起了对过去的回忆。后半部分通过“因念邃馆香闺”引出对美人深切的思念,提升了情感的层次。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一个诗人内心的悲伤与思念,也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美景面前的脆弱与无奈。诗中运用的意象如新月、鸥鹭等,增添了诗的婉约之美,令人沉醉其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凌空宝观,乍登临多少伤离情味。”:在空中高耸的观景台上,初次登临时心中涌现的离别情感。
- “淼淼烟波吴会远,极目江淮无际。”:远望水波浩渺,吴地景象遥远,江淮的水天一色。
- “槛外长江,楼中红袖,淡荡秋光里。”:栏杆外是长江,楼内的美人轻盈自在,映衬着秋光。
- “一声横吹,半滩鸥鹭起。”:听见笛声,鸥鹭随之飞起,声音与自然的和谐。
- “因念邃馆香闺,玉肌花貌,有盈盈仙子。”:想起幽静的馆舍,那里有着美丽的女子,如同仙子。
- “弄水题红传密意,宝墨银钩曾寄。”:轻撩水面,写下秘密,寄托情思。
- “泪粉香销,碧云杳,脉脉人千里。”:泪水与香粉消散,思念的人远在千里之外。
- “一弯新月,断肠危栏独倚。”:一弯新月下,独自倚在栏杆上,心中悲痛难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盈盈仙子”,增添了诗的美感。
- 拟人:情感的流露如同有生命般,增强了共鸣。
- 对仗:如“槛外长江,楼中红袖”,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思念的绵长,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观:象征着高远与理想,代表诗人的追求。
- 长江:象征着历史的悠久与时间的流逝,暗示离愁的深远。
- 红袖:象征着美丽与柔情,代表着对恋人的思念。
- 鸥鹭:象征着自由与孤独,反映诗人的心境。
- 新月: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同时也引发对过去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凌空宝观”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峰
- B. 一座高楼
- C. 一处观景台
- D. 一条河流
-
“玉肌花貌”形容的是谁?
- A. 一位美丽的女子
- B. 一处花园
- C. 一幅画
- D. 一种花
-
诗中提到的“脉脉人千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愤怒
- D. 幸福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比较蔡伸的《念奴娇·凌空宝观》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思念,但蔡伸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流露,而苏轼则更强调豪放与豁达。两者在风格与意境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