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晚春即事
作者: 叶恭绰 〔清代〕
镜底失微波,静里心香袅。
一枕西窗听晚莺,碎梦知多少。
露重柳依廊,风软萍浮沼。
欲向青林觅坠芳,一蝶酣春小。
白话文翻译:
在镜子底下看不见微波荡漾,静静的心中飘散着香气。一边靠着西窗听着晚间黄莺的歌唱,不知道自己做了多少碎梦。露水沉重,柳树依偎在走廊上,微风轻柔,浮萍在水面上漂浮。想要在青翠的树林中寻找坠落的花瓣,一只蝴蝶在春天的小花上沉醉。
注释:
- 镜底:指的是镜子的底部,暗示着内心的宁静。
- 微波:微小的波动,象征着心情的波动。
- 心香袅:心中散发的香气,体现内心的柔美与宁静。
- 晚莺:晚上的黄莺,代表春天的美好音景。
- 碎梦:指梦境破碎,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失落。
- 露重:露水浓重,清晨的景象。
- 柳依廊:柳树依偎在走廊旁,描绘出温柔的春日景象。
- 青林:青翠的树林,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坠芳:坠落的花瓣,象征着春天的短暂与美丽。
- 酣春小:沉醉于春天的小花,表现出对春天的喜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恭绰(约1660-约1730),字子文,号秋石,清代诗人、书法家,因其作品多涉及自然景物和春日情怀而受到赞誉,风格清新脱俗,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创作背景:
《卜算子·晚春即事》创作于清代,正值春末,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宁静与美丽,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此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这些细腻的情感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卜算子·晚春即事》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受到读者的喜爱。诗开篇以“镜底失微波”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深切感受。接着,借助“心香袅”和“一枕西窗听晚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诗中“露重柳依廊,风软萍浮沼”更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春天的温柔气候与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在春日里的悠然自得与对生活的感悟。最后以“一蝶酣春小”收束,全诗在轻盈的气氛中结束,意象恰到好处,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
整首诗在音韵和用词上都显得极为考究,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自然的深情眷恋,情感真挚而细腻,体现了诗人的文人雅趣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镜底失微波:镜面下的水波荡漾已消失,暗示内心的宁静。
- 静里心香袅:在静谧中,心中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表现出内心的柔美。
- 一枕西窗听晚莺:斜倚在西窗边,聆听黄莺的歌唱,暗示着对自然声音的敏感与喜爱。
- 碎梦知多少:不知做了多少美梦,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希冀与向往。
- 露重柳依廊:露水沉重,柳树依偎在走廊,描绘出春日的温柔情景。
- 风软萍浮沼:微风轻柔,浮萍在水面上漂浮,展现了自然的和谐。
- 欲向青林觅坠芳:想要在青翠的树林中寻找掉落的花瓣,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寻。
- 一蝶酣春小:一只蝴蝶在春天的小花上沉醉,表现出对春天的喜爱。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镜底失微波”比喻内心的宁静。
- 拟人:将柳树、浮萍等自然元素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露重柳依廊,风软萍浮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慨。诗人在细腻的描绘中,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反思。
- 柳:象征柔美与生命的延续。
- 莺: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露:象征清晨的清新与生命的滋润。
- 蝶: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春天的美好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镜底失微波”意指什么? A. 心情的波动
B. 内心的宁静
C. 外界的喧闹 -
“欲向青林觅坠芳”中“青林”象征什么? A. 老树
B. 青翠的树林
C. 干枯的树木 -
诗中提到的“蝴蝶”象征的是? A. 自由
B. 爱情
C. 短暂与美丽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 唐代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卜算子·晚春即事》都展现了对春日的感怀,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后者则在描绘自然景象中融入了对生活的哲思。
- 杜甫的《春望》则在忧国忧民的背景下描绘春景,虽同为春天的主题,但情感基调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叶恭绰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