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风·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白话文翻译:
谁说河流宽广呢?一根浮萍就可以撑渡。
谁说路途遥远呢?我踮起脚尖来眺望。
谁说河流宽广呢?连刀剑都放不下。
谁说路途遥远呢?早晨的阳光不曾照耀。
注释:
- 河广:指河流宽广,象征着障碍或困难。
- 苇杭:用浮萍撑船,比喻小的东西能够克服大的困难。
- 宋远:指路途遥远,象征着追求理想的艰难。
- 跂:踮起脚尖,形容期望和努力向上。
- 崇朝:早晨的阳光,象征着新的开始或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本诗的作者为佚名,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创作于先秦时期。此时的社会以农业为主,人民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诗人常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感知与思考,描绘了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决心,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国风·卫风·河广》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对“河广”和“宋远”的反复质疑,揭示出人生中的种种障碍和困难。诗人用“苇杭”和“跂予望”这两个意象,展现了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努力。河流的宽广和路途的遥远虽是实实在在的障碍,但通过诗人的描绘,这些障碍似乎也并不那么不可逾越。
诗中的“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的努力与追求可以改变环境与条件。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而富有节奏感,体现出先秦诗歌的特点,情感真挚,富有哲理,鼓舞人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通过反问形式强调河流的宽广并非不可逾越,浮萍可以撑船,象征着小的力量可以克服大的困难。
- 第二联:“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同样的反问结构,表达了对遥远路途的渴望和努力追求。
- 第三联:“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这里再一次用反问强调,困难并非绝对,刀剑无法容纳,暗示着不屈的精神。
- 第四联:“谁谓宋远?曾不崇朝。”以朝阳的出现象征希望,表明追求理想的过程是值得的。
-
修辞手法:
- 反问:全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和节奏感强烈,体现了对仗的艺术美。
-
主题思想:诗歌反映了人生追求的艰辛与努力,表达了通过小的力量去克服大的困难,强调了希望和勇气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河流:象征着生命的旅程与挑战。
- 浮萍:象征着微小的力量,体现出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勇气。
- 朝阳: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河广”是指什么?
- A. 河流宽广
- B. 农田肥沃
- C. 山川高耸
-
“跂予望之”中“跂”字的意思是?
- A. 跳跃
- B. 踮起
- C. 行走
-
诗中反复质问的目的是?
- A. 加强语气
- B. 表达不满
- C. 引导思考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国风·周南·关关雎鸠》
- 《国风·郑风·子衿》
诗词对比: 与《关关雎鸠》相比,《河广》在表达方式上更倾向于哲理性思考,而《关关雎鸠》则更侧重于爱情和情感的表达。两首诗在形式上都简洁明了,但主题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体现了《诗经》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
- 《先秦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