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效颦一首》

时间: 2025-01-25 09:25:29

未受京师传子真,园池冷落户庭贫。

神仙疑是丹丘子,年纪高于绛县人。

春去似催花送老,岁荒聊喜麦尝新。

晚知嵇阮非酣畅,名与杯中物孰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受京师传子真,园池冷落户庭贫。
神仙疑是丹丘子,年纪高于绛县人。
春去似催花送老,岁荒聊喜麦尝新。
晚知嵇阮非酣畅,名与杯中物孰亲。

白话文翻译:

未曾得到京师的真正传授,园子和池塘都显得冷清,家境也贫困。
神仙看我似乎是丹丘子,年纪却比绛县的人还要大。
春天过去似乎催促着花朵的衰老,荒年的岁月中倒是可以喜悦地尝尝新麦。
到了晚年才知道嵇阮的酒兴并不是真正的畅快,名声和杯中的酒相比,哪个更亲近呢?

注释:

  • 京师:指的是京城,这里特指北方的都城,即北京。
  • 传子真:传授真正的道理或学问。
  • 丹丘子:传说中的神仙,常与长生、道教联系在一起。
  • 绛县:古代地方,指的是山西省绛县,著名的文学家嵇康、阮籍的故乡。
  • 麦尝新:指的是尝试新收成的麦子,寓意生活的艰辛中也有小确幸。
  • 嵇阮:指嵇康和阮籍,二人都是魏晋时期著名的诗人,常以酒会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半山,宋代著名词人和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词多反映出个人的孤独与对社会的关怀,风格清新而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经济困难的时期,作者以个人感受为基础,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名利的淡然。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自和效颦一首》是一首充满哲理与人生态度的作品。诗中运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幽居生活,结合对时局的敏感与个人情感的反思,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思考。开头两句“未受京师传子真,园池冷落户庭贫”直接点出个人境遇的艰难,暗示了对功名利禄的无奈追求。接着“神仙疑是丹丘子”一句,运用典故描绘了作者在社会中的边缘状态,虽然外界将其视为高人,实际上却是孤独的求道者。

“春去似催花送老,岁荒聊喜麦尝新”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奈相结合。春天的离去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生命的无情催促,然而在荒年中“麦尝新”却又是一种小确幸,体现了作者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结尾“晚知嵇阮非酣畅,名与杯中物孰亲”则是对名利的深刻反思,酒虽美味,但与名声相比,真正亲近的却是酒中的情感交流。

整首诗意蕴深厚,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刘克庄作为一位诗人的敏锐与深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未受京师传子真:未曾在京城得到真正的教导,暗示了对知识和能力的渴求。
    • 园池冷落户庭贫:描绘了作者生活环境的凄凉,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无奈。
    • 神仙疑是丹丘子:以神仙自喻,表明自己在外界眼中的地位与内心的孤独。
    • 年纪高于绛县人:自我谦卑,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时间的感慨。
    • 春去似催花送老:春天的流逝象征着生命的衰老,生动形象。
    • 岁荒聊喜麦尝新: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 晚知嵇阮非酣畅:晚年才明白名声与酒的关系,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 名与杯中物孰亲:反思名利的虚无,与身边的真实情感相比,哪个更重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春天与花朵,强调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神仙疑是丹丘子,年纪高于绛县人”,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春去似催,赋予春天以情感,增强读者的共鸣。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名利的淡泊,强调在困境中仍要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意象分析:

  • 园池: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清贫,反映出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 神仙:代表着理想与追求,同时暗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 春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暗含对岁月流逝的无奈感。
  • :代表着生活的希望与生机,虽然荒年,却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京师”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南京
    • B. 北京
    • C. 成都
    • D. 西安
  2. “神仙疑是丹丘子”中“丹丘子”代表了什么?

    • A. 诗人
    • B. 神仙
    • C. 田园生活
    • D. 贫困
  3. “春去似催花送老”中,诗人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排比
    • D. 对比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与李白的作品,刘克庄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洒脱的个性,反映出不同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