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侍郎山水》
时间: 2025-01-10 22:47: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侍郎山水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往时濯足潇湘浦,
独上九疑寻二女。
苍梧之野烟漠漠,
断垄连冈散平楚。
暮年伤心波浪阻,
不意画中能更睹。
燕公侍书燕王府,
王求一笔终不与。
奏论谳死误当赦,
全活至今何可数。
仁人义士埋黄土,
只有粉墨归囊褚。
白话文翻译
往日我曾在潇湘的河边洗过脚,
独自一人上九疑山寻找那两位仙女。
苍梧的原野烟雾弥漫,
断垄与山冈连接,平原一片楚国的景象。
到暮年我心中伤感,波涛阻隔,
没想到在画中还能更深刻地领略这些景色。
燕公在燕王府侍书,
王求一笔却始终没有得到。
奏论和谳死的案件本该赦免,
而如今活着的人又能数得清几人呢?
仁人义士都已埋葬在黄土之中,
只有那些涂抹粉墨的人还在继续生活。
注释
- 濯足:洗脚。
- 潇湘浦:潇湘为湘江流域,浦为河边。
- 九疑:九疑山,传说中有神女的地方。
- 苍梧:古地名,指今湖南省一带。
- 波浪阻:指人生的种种障碍与困扰。
- 燕公:指燕国的公子,此处可能指代某位士人。
- 谳死:审判致死,指法律的裁决。
- 仁人义士:指有仁德和志向的人。
- 粉墨:指化妆,特指戏剧中的角色。
典故解析
- 二女:传说中的仙女,指的是湘江流域的神话故事。
- 燕王府:燕国的王府,可能在暗指政治权力的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主张进行一系列政治与经济改革,力求振兴国家。其诗词风格严谨,意境深远,常表现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反映其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他在政治上曾遭遇挫折,对往日的怀念和对历史的反思贯穿全诗。诗中兼具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表达了对仁人义士的惋惜以及对政治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燕侍郎山水》是一首兼具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的诗作。诗中,王安石以潇湘的水乡和九疑山的仙女为引子,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开篇两句描绘了诗人曾在潇湘洗脚的场景,既是对自然的亲近,也是对青春岁月的追忆。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转向对苍梧野外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苍凉的心境,仿佛在感叹时光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尤其是“暮年伤心波浪阻”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晚景的无奈与伤感。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社会现实,提到燕公和燕王府,暗示了当时政治权力的复杂和权谋的无常。尤其是“仁人义士埋黄土”,表现出对历史上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人的深切怀念,令人感到惋惜。
整首诗在形式上保持了古诗的典雅与沉稳,而在内容上则充满了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出王安石的诗歌艺术特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往时濯足潇湘浦:回忆在潇湘河边洗脚的往事,象征对青春的怀念。
- 独上九疑寻二女:独自上山,寻找传说中的仙女,增加了孤独感。
- 苍梧之野烟漠漠:描绘苍梧地区的朦胧景象,营造出一种遥远与苍凉。
- 断垄连冈散平楚:描绘自然风光,表现了大地的辽阔与人事的渺小。
- 暮年伤心波浪阻:反映出晚年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
- 不意画中能更睹:未曾想在画中再度看到这些景象,感慨时光流逝。
- 燕公侍书燕王府:提到燕国的权力中心,暗示复杂的政治背景。
- 王求一笔终不与:王安石对权力游戏的无奈,表达了对政治的失望。
- 奏论谳死误当赦:提及法律的不公,表现出对社会正义的关注。
- 全活至今何可数:对生者数量的感叹,感受到历史的无情。
- 仁人义士埋黄土:对曾经为国为民的人的悼念。
- 只有粉墨归囊褚:只有戏剧中角色的生活还在继续,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波浪,展现出人生的起伏和不定。
- 对仗:整体结构严谨,句式对称,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
- 意象:如“潇湘”“九疑”“苍梧”等意象,营造出丰富的自然景象与历史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反思,表现出对仁人志士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凄凉和孤独的情感,反映出王安石对生命、历史与人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潇湘:象征美好与青春的回忆。
- 九疑山:代表追寻与探索。
- 苍梧:象征历史的深远与苍凉。
- 仁人义士:象征正义与理想。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着个人情感,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九疑”是指? a) 山
b) 河
c) 城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仁人义士”是指那些____的人。
-
判断题:王安石对政治的态度在诗中表现得很乐观。
对 / 错
答案
- a) 山
- 有仁德和志向的人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燕侍郎山水》与杜甫的《登高》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历史的追忆。尽管两位诗人的风格有所不同,王安石更多地关注政治与社会,而杜甫则更倾向于个人与历史的无奈,但都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诗经》
- 《宋诗三百首》
- 《王安石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