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子 不至》

时间: 2025-01-26 07:02:51

留得暮云千叶。

叶叶都成愁结。

倚高楼,山凝碧。

人独立。

待不思量又忆。

忆成痴。

月明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得暮云千叶。叶叶都成愁结。
倚高楼,山凝碧。人独立。
待不思量又忆。忆成痴。
月明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黄昏时分,看到千层云彩,感到无尽的愁苦。站在高楼上,远眺青翠的山峦,心中充满孤独。虽然不想去思念,但仍旧忍不住回忆,最终沉浸在痴迷的思念中。月亮似乎也明白了他的心情。

注释

  • 暮云:傍晚的云彩,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忧愁。
  • 愁结:愁苦而纠结的情感。
  • 高楼:指高处的建筑,象征着孤独和高远的情怀。
  • 凝碧:形容山色清幽,青翠如碧。
  • 独立:一个人站立,突出孤独感。
  • 不思量:不去想念。
  • 忆成痴:回忆到了痴迷的地步。
  • 月明知:月亮似乎明白了诗人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世祥,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时期。他的诗作擅长表达个人情感,风格多变,常常融入自然景物,展现出内心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西溪子 不至》创作于诗人某个孤独的傍晚,正值心情低落时,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暮云”开篇,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氛。诗人通过“千叶”的意象,表达了愁苦的层次,仿佛每一片云都承载着他的忧愁,形成了“叶叶都成愁结”的境界。

在“倚高楼,山凝碧”中,诗人站在高处,观望远山,内心却愈加孤独。高楼不仅是地理的高度,更是心灵的孤寂。此时的“凝碧”不仅描绘了山的静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凝重和复杂。

接下来的“待不思量又忆,忆成痴”则进一步深化了思念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往事的执念。尽管试图不去思考,但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最终使得他沉浸在无尽的回忆中,形成了“忆成痴”的境地。

最后一句“月明知”则是对自然的拟人化,暗示着月亮似乎能理解诗人的情感,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对往事的缅怀,体现了清代诗歌中常见的抒情风格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留得暮云千叶:描绘黄昏时的云彩,暗示无尽的愁苦。
  2. 叶叶都成愁结:每一片云都像是愁苦的结,强调情感的深重。
  3. 倚高楼,山凝碧:站在高楼上,远眺青山,凸显孤独与清幽。
  4. 人独立:一个人独自站立,心中感到孤单。
  5. 待不思量又忆:尽管不想去思念,但回忆仍然来袭。
  6. 忆成痴:对往事的思念已达到痴迷的境地。
  7. 月明知:月亮似乎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彩比作愁苦的象征,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月亮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对仗:如“倚高楼,山凝碧”,形成对称美,增强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孤独、思念和对往事的沉醉,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暮云:象征着哀愁和时间的流逝。
  • 高楼:代表孤独和思考的高度。
  • 月亮:象征着安静的理解和陪伴。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了深邃的思考和对过往的沉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友谊
    • B. 孤独与思念
    • C. 自然风光
  2. “月明知”这句的意图是什么?

    • A. 强调夜晚的宁静
    • B. 拟人化表达情感
    • C. 描述月亮的美丽
  3. 诗中的“高楼”象征着什么?

    • A. 社会地位
    • B. 孤独与思考
    • C. 财富

答案

  1. B. 孤独与思念
  2. B. 拟人化表达情感
  3. B. 孤独与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对比陈世祥的《西溪子 不至》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描写和对孤独的感受。然而,李白的诗更为洒脱,强调饮酒与自然的结合,而陈世祥则更为细腻,集中于内心的思念与愁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