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禹庙
蒋白 〔宋代〕
大禹归天后,南惟此庙存。
屋腥龙挂影,岩墨电烧痕。
夜祭支间火,春鼙浪里门。
到今疏凿水,敢不向东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的是大禹去世后,唯有这座庙宇依然保存于南方。庙宇的屋檐下,龙的影子在腥味中摇曳,岩石上有着雷电的烧灼痕迹。夜晚的祭祀中,火光闪烁,春天的鼓声在波涛中回荡。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疏通河水,谁敢不向东流去呢?
注释:
- 大禹:古代中国著名的治水英雄,传说中是夏朝的开创者。
- 庙:指供奉大禹的庙宇,象征着对他的崇敬。
- 屋腥:屋檐下的腥味,可能暗指祭祀中用的肉类。
- 龙挂影:龙是古代中国的象征,常与水和雨相关。
- 岩墨:岩石上的黑色痕迹,可能是雷电击中的痕迹。
- 夜祭:指在夜间进行的祭祀活动。
- 春鼙:春天的鼓声,可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疏凿水:指人为地疏通河道,象征治水的努力。
典故解析:
大禹治水的故事源于《史记》和《山海经》等古籍,他通过疏导和治理使洪水退去,被后人尊为治水的英雄。诗中提到的庙宇,体现了对大禹的崇拜和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白,宋代诗人,生平及创作较少记载,主要以其诗作而闻名,风格多样,常抒发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对大禹的纪念和敬仰之际,反映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同时也表现了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大禹庙为背景,抒发了对大禹的崇敬与追忆。诗的开头提到大禹归天后,庙宇的存在让人感到历史的沉重与延续。诗中通过“屋腥龙挂影”描绘了一幅祭祀场景,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龙的影子与腥味交织,似乎在暗示大禹与水的密切关系。接着,诗人用“岩墨电烧痕”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夜祭的场景则让人感受到祭祀的庄重和神圣,鼓声在春天的波浪中回荡,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对大禹的敬仰。
结尾两句“到今疏凿水,敢不向东奔”,则将诗的主题升华,强调了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至今仍在延续,后人对治理河流的努力与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英雄的崇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大禹归天后,南惟此庙存。”:说明大禹去世后,南方的庙宇依然存在,象征着对他的崇敬。
- “屋腥龙挂影,岩墨电烧痕。”:通过细节描写祭祀的场景,表现出庙宇的神秘与庄重。
- “夜祭支间火,春鼙浪里门。”:描绘夜间祭祀的画面,营造出神圣的氛围。
- “到今疏凿水,敢不向东奔。”:强调大禹治水的成就,后人仍在继续他的事业。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龙挂影”比喻庙宇的神秘和大禹的威严。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相对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强调大禹治水成就的伟大和影响。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英雄大禹的崇敬,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治理的努力,同时也传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传承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 大禹:象征治理洪水的英雄,代表着人类智慧与勇气。
- 庙宇:象征着对历史的敬仰与文化的传承。
- 龙:象征着水与雨,体现了自然力量。
- 火与鼓声:代表祭祀的庄重与生命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大禹的庙宇位于哪个方向?
- A. 北方
- B. 南方
- C. 东方
- D. 西方
-
诗中提到的“岩墨电烧痕”主要指的是什么?
- A. 水的力量
- B. 雷电的痕迹
- C. 祭祀的火焰
- D. 大禹的故事
-
“夜祭支间火”中的“支间”指的是什么?
- A. 祭祀的地点
- B. 烧火的工具
- C. 祭祀的时间
- D. 祭品的种类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大禹行》:描述大禹治水的诗作,反映类似的英雄主题。
- 《水调歌头》:苏轼的名作,涉及自然和人文情感,风格相近。
诗词对比:
- 《咏柳》(贺知章):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表达对生命的感慨。
- 《登高》(王之涣):在对历史和自然的描写上也有共鸣,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词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