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见前一夕,寓宿徐元达小楼,元达招符君俞》
时间: 2025-04-28 02:22: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引见前一夕,寓宿徐元达小楼,元达招符君俞
主宾呼酒卷沧溟,我亦何人与德星。
高阁连云压潮白,前山倒影入杯青。
细哦秀句清无底,匹似疏梅寒更馨。
不惜坐间作颓玉,只愁宫漏又须听。
白话文翻译
在前一天晚上,我住在徐元达的小楼里,元达邀请了符君和俞先生来共饮。
主宾呼唤酒,卷起滔滔海浪,我的身边又有谁与我同享这份德星之辉呢?
高阁与云相连,压住了潮水的白色,前山的倒影倒映在杯中,显得更加青翠。
细细吟哦那清丽的诗句,宛如无底的清泉,仿佛稀疏的梅花更显得寒香扑鼻。
我不惜坐在这里享受这美酒的颓废,只怕宫中的漏水声又要让我耳闻。
注释
- 沧溟:指大海,这里形容酒的豪放气势。
- 德星:指道德之星,象征高尚的人品。
- 高阁:指高楼,象征高雅的生活。
- 潮白:潮水颜色泛白,形容水面波光粼粼。
- 杯青:酒杯中的酒色清澈如青,象征清新、纯净。
典故解析
- 德星: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品德高尚的人,如古代的贤人。
- 疏梅:疏梅常寓意清高、孤寂的品格,诗中将其与寒香相提并论,强调一种独特的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细腻的描写而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受邀于友人家中聚会,借此机会抒发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晚上,作者与友人在小楼之中饮酒作乐的情景。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和生活的热爱。首联“主宾呼酒卷沧溟”,开篇直接引入酒会的气氛,激发出一种豪放的情怀;随后的“我亦何人与德星”,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
中间的描写“高阁连云压潮白,前山倒影入杯青”则展现了自然美的壮丽与诗人心境的宁静,诗人通过这些优美的意象,将酒会的欢乐与大自然的美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表现出对诗句的吟哦,意在表明他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仿佛诗句也是一种美酒,让人沉醉。
最后的“只愁宫漏又须听”则暗示出生活的无奈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尽管身处欢聚之中,内心却难免有些忧愁。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主宾呼酒卷沧溟:描绘出酒会的热闹场面,主宾之间的互动与豪情壮志。
- 我亦何人与德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虽然聚会热闹,但仍有对友谊的思索。
- 高阁连云压潮白: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形象地描绘了高楼与云彩、潮水的交融。
- 前山倒影入杯青:将山水的美景与饮酒的情致结合,增添了一种清新与宁静的气氛。
- 细哦秀句清无底:表现出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细细吟哦,仿佛无穷无尽。
- 匹似疏梅寒更馨:用梅花的香气比喻诗句的清新,反映了诗人对纯净与雅致的追求。
- 不惜坐间作颓玉:即使身处欢聚之中,诗人仍然感到浮躁和颓废。
- 只愁宫漏又须听:暗示对时间流逝的忧虑,虽然在欢聚,但内心难免沉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匹似疏梅寒更馨”,通过梅花的香气比喻诗句的清新,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对仗:如“高阁连云压潮白,前山倒影入杯青”,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在句式上使用排比,增添了诗的节奏感和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饮酒的场景,抒发了对友谊、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清雅而又忧愁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友情与欢乐的媒介。
- 高阁:象征高雅的生活与追求。
- 梅花:象征高洁、孤独与纯粹的精神。
- 倒影:反映出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主宾呼酒卷沧溟”中的“沧溟”指什么? A. 大海
B. 河流
C. 湖泊
D. 雪山 -
“细哦秀句清无底”中,诗人对“秀句”的态度是: A. 不屑一顾
B. 热爱追求
C. 疏忽大意
D. 仅仅应付 -
诗中提到的“疏梅寒更馨”是用来比喻什么? A. 美酒
B. 友谊
C. 诗句
D. 自然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同样描绘饮酒与自然的和谐。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思乡与友谊的情感。
诗词对比
《月夜忆舍弟》 vs 《引见前一夕》
两首诗均涉及到聚会与饮酒的主题,但前者更强调情感的思念与孤独,而后者则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观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诗选》相关评论
- 相关文学研究论文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