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南史(效何记室体)》

时间: 2025-04-27 14:52:54

马卿工词赋,位下年将暮。

谢客爱云山,家贫身不闲。

风波杳未极,几处逢相识。

富贵人皆变,谁能念贫贱。

岸有经霜草,林有故年枝。

俱应待春色,独使客心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南史(效何记室体)
马卿工词赋,位下年将暮。
谢客爱云山,家贫身不闲。
风波杳未极,几处逢相识。
富贵人皆变,谁能念贫贱。
岸有经霜草,林有故年枝。
俱应待春色,独使客心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张南史的惜别之情。马卿擅长写词赋,但在官场上年岁已渐老;谢客喜爱云山美景,却因家贫而无法闲适。风波未平的日子里,几次重逢的朋友却也变得不同;富贵的人都改变了心意,谁又会记得曾经的贫贱?岸边的草已经经历了霜冻,树林中那些旧年的枝条依然存在。大家都应该等待春天的到来,而我独自感到心中的悲伤。


注释:

  • 马卿:指马致远,唐代著名的词人。
  • 谢客:指谢安,东晋时期著名的隐士,崇尚山水。
  • 风波:比喻生活中的波折与困扰。
  • 经霜草:指草在霜寒中仍然存在,象征着困境中的坚韧。

典故解析:

  • 马卿与谢客:马卿与谢客分别代表了文人志士与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反映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 富贵人皆变:暗指人情冷暖,富贵者往往忽视贫贱者,体现了社会的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歌与文化的时代。他的诗风典雅、清新,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友人张南史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送张南史》在形式上效仿了何记室的风格,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典雅与情感的细腻。诗中通过对比马卿的才华与年华的凋零,展示了时光无情的流逝。谢客的生活虽然清闲,却因贫困而受限,诗人通过这两个人物,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叹“富贵人皆变”,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人情的变迁。而“岸有经霜草,林有故年枝”则用自然景象暗示了生活的苦涩与坚持,说明不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情感依旧深厚。最后一句“独使客心悲”更是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马卿工词赋,位下年将暮。”:马卿擅长诗词,但年纪渐长,暗示人生的无常。
    • “谢客爱云山,家贫身不闲。”:谢客虽爱山水,但因贫困无法享受闲适生活。
    • “风波杳未极,几处逢相识。”:生活中的波折尚未结束,重逢的朋友已然变得陌生。
    • “富贵人皆变,谁能念贫贱。”:富贵的人已然改变心态,没人再记得贫贱的友谊。
    • “岸有经霜草,林有故年枝。”:自然景象中隐喻坚韧与坚持,尽管生活艰难,依旧在等待变化。
    • “俱应待春色,独使客心悲。”:大家都应该期待春天的到来,但我独自感到心中悲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经霜草”暗喻生活的艰辛与坚韧。
    • 对仗:如“富贵人皆变,谁能念贫贱”,体现了诗的对称美。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线,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对友人的惜别和对社会无情变化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马卿:象征才华与年华的流逝。
  • 谢客:代表隐士理想与现实困境。
  • 经霜草:象征艰辛中的坚持与等待。
  • 春色:象征希望与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 A. 李白和杜甫
    B. 马卿和谢客
    C. 白居易和王维

  2. “富贵人皆变”这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富贵生活的向往
    B. 对人情冷暖的无奈
    C. 对朋友的赞美

  3. 本诗主要描写了什么主题? A. 友情与离别
    B. 自然与生活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江雪》 by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送友人》与《送张南史》均表现了离别之情,但李白的诗更具豪放与洒脱,而皇甫冉的诗则更显细腻与感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