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楼》

时间: 2025-04-27 19:29:33

自古衣冠笑楚优,文章声价付悠悠。

人间岂解《阳春曲》,此城犹存白雪楼。

山色千寻常耸翠,泉源万斛自飞流。

乾坤清气依然在,更向何人笔底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雪楼
作者: 陈沂震 〔清代〕

自古衣冠笑楚优,
文章声价付悠悠。
人间岂解阳春曲,
此城犹存白雪楼。

山色千寻常耸翠,
泉源万斛自飞流。
乾坤清气依然在,
更向何人笔底收?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穿着华丽衣冠的人总是嘲笑楚国的优雅,
而文章的声誉和价值却随时间而流逝。
人间又怎能理解这阳春的乐曲呢,
而这座城池仍旧矗立着白雪楼。

山色千寻常常耸立如翠,
泉水如万斛般奔流而下。
天地间清新的气息依然存在,
那又要向谁去诉说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衣冠:指衣服和帽子,形容人的装束。
  • 楚优:楚国的优雅,指楚地的文化和风尚。
  • 阳春曲:春天的乐曲,常用来比喻美好而柔和的事物。
  • 白雪楼:特指诗中提到的楼阁,象征着高洁和永恒的美。
  • 千寻:形容山色的高耸,寻为长度单位,千寻即非常高。
  • 万斛:形容泉水的丰沛,斛为容量单位,万斛即极多的水。
  • 清气:指清新而明亮的气息,象征着自然的纯净。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代表着当时的文人气质与风采。
  • “白雪楼”可以看作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对高洁理想的坚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沂震,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而动荡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寄托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白雪楼》是一首表现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刻感悟的诗作。开篇通过对历史的回望,表现了对楚国文化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华丽表象的质疑。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了自然的壮丽,山的高耸和水的奔流,展现了自然的永恒和不变。最后,诗人以“乾坤清气依然在”收尾,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思考。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前两句引出主题,后四句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中通过“白雪楼”这一意象,既象征了人类文明的高处,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诗人在对自然的赞美中反思人类的价值,展现出一种清新而深邃的思想,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古衣冠笑楚优:古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常常嘲笑楚国的优雅风范,反映出人们对外表的追求。
  2. 文章声价付悠悠:文章的声誉和价值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暗示文化的脆弱。
  3. 人间岂解阳春曲:人们如何能理解阳春的乐曲,说明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无知与漠然。
  4. 此城犹存白雪楼:这座城池仍然矗立着白雪楼,象征着恒久的美。
  5. 山色千寻常耸翠:形容山的高耸,常绿的颜色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6. 泉源万斛自飞流:泉水丰富而奔腾,展现出自然的力量与活力。
  7. 乾坤清气依然在:天地间依然存在着清新的气息,象征着永恒与希望。
  8. 更向何人笔底收?:最后一问,表现出诗人对人类情感与理想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人类情感的寄托,如“白雪楼”象征理想。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山色千寻,泉源万斛”,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文化与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理想主义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衣冠:象征着外表与表象,反映社会风气。
  • 白雪楼:象征高洁的理想与人文精神。
  • 山色:象征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 泉源: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奔流不息。
  • 清气:象征自然的纯净与人类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雪楼”象征什么? A. 人类的渺小
    B. 理想与高洁
    C. 自然的力量

  2. “人间岂解阳春曲”中,诗人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A.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理解
    B. 人们对自然的尊重
    C. 人们对历史的反思

  3. 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文化的追求与反思
    C. 对人类情感的漠然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白雪楼》与李白的《静夜思》都通过自然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前者更侧重于对人文与理想的思考,而后者则是对个人情绪的抒发。两者在意象和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精选》
  2.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3. 《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