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沟
作者:刘因 〔元代〕
宝符藏山自可攻,
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
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
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
止罪宣和恐未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诗中提到“宝符藏山”可以攻克,而“儿孙”则不知谁能成为出类拔萃之人。接着提到幽燕的月光无法照亮中天,丰沛的歌声在海内回荡。赵普并没有确立四方的志向,而澶渊的和谈令百年的功业显得可笑。最后,提到白沟向江淮迁移,止罪宣和恐怕并不公正。
注释
- 宝符:指的是一种象征权力的符号或物品。
- 幽燕:指的是古代的幽州和燕国,地处北方。
- 中天月:指的是明亮的月亮,在天空中高悬。
- 丰沛:指丰富、充沛,诗中暗指歌声的传播。
- 赵普:北宋名臣,曾经参与澶渊之盟。
- 澶渊:指澶渊之盟,是宋与辽的和平协议。
- 白沟:地名,反映了地理上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因,元代诗人,生于公元12世纪,字子韶,号天游。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风格清新婉约,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元朝统治下的社会变革与动荡,诗人借用历史典故以抒发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权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开篇提到“宝符藏山自可攻”,暗示对权力的渴望与追求;而“儿孙谁是出群雄”则反映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接着,诗人通过“幽燕不照中天月”描绘了一个无法照亮未来的悲观景象,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失望。
“丰沛空歌海内风”一句则通过音乐的意象,传达了对社会动荡的感慨,似乎在说即使歌声再美,也无法掩盖现实的苦涩。赵普与澶渊之盟的提及,更是揭示了历史的讽刺和功业的虚无,使人反思历史的教训。最后的“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则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的无奈与对历史变迁的思考,暗示着和平的代价与不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宝符藏山自可攻:指权力的象征在山中,容易被攻克,暗指权力的易变。
- 儿孙谁是出群雄:对后代人才的迷茫和希望的渺茫。
- 幽燕不照中天月:幽燕之地的月光无法照亮高空,象征着未来的无望。
- 丰沛空歌海内风:丰沛的歌声在海内回荡,反映社会的空虚与动荡。
- 赵普元无四方志:历史上赵普未能确立清晰的志向,反映对政治的讽刺。
- 澶渊堪笑百年功:对历史功业的嘲讽,认为百年的努力变得可笑。
- 白沟移向江淮去:地理的变迁,暗示着社会的动荡。
- 止罪宣和恐未公:对和平的质疑,认为和平背后可能隐藏不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宝符”比喻权力的象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幽燕不照”和“丰沛空歌”。
- 象征:以“白沟”象征历史的流变与社会的变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符:象征权力、权利的象征。
- 幽燕:象征北方的动荡与历史的沉重。
- 澶渊:代表和平与历史的讽刺。
- 白沟:象征着地理与历史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宝符”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知识
-
“幽燕不照中天月”中的“中天月”指的是什么?
- A. 晚上的星星
- B. 高悬的明月
- C. 低矮的村庄
-
诗人对历史功业的看法是什么?
- A. 崇高
- B. 可笑
- C. 伟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反映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 《春望》(杜甫):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白沟》与《水调歌头》(苏轼):两者均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但《水调歌头》更为乐观,而《白沟》则沉重许多。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