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雄州城楼》

时间: 2025-01-11 10:10:02

古戍寒云接渺茫,故乡游子动悲凉。

江山自古有佳客,烟雨为谁留太行。

野色分将愁外绿,物华呈出夜来霜。

海门何处秋声急?

极目沧波空夕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雄州城楼
作者: 刘因 〔元代〕

古戍寒云接渺茫,故乡游子动悲凉。
江山自古有佳客,烟雨为谁留太行。
野色分将愁外绿,物华呈出夜来霜。
海门何处秋声急?极目沧波空夕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古老的雄州城楼上所见的景象。寒冷的云雾与远方的戍楼相连,令人感到渺茫;故乡的游子因思乡而感到悲凉。自古以来,江山之美吸引了许多游人,但那烟雨朦胧的景致,究竟是为谁所留呢?野外的绿色与忧愁相隔,夜晚的霜雪却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海门的秋声何在急促?放眼望去,辽阔的波涛与落日交融,显得空旷而孤寂。

注释:

  • 古戍:指古老的戍楼,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沧桑。
  • 悲凉:指悲伤和凄凉的情感。
  • 佳客:指游历名胜的游客。
  • 太行:指太行山,位于中国北方,景色秀丽。
  • 物华:指自然界的美丽景色。
  • 海门:指海的出入口,象征着远方的未知。
  • 沧波:指大海的波浪,常用以形容辽阔的景象。

典故解析:

  • 太行:太行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代表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诗中提到的“烟雨为谁留太行”反映了对美景的留恋和对历史的感慨。
  • 佳客:古代文人常常游山玩水,诗中提及的“佳客”可以看作是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因,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以抒情、景物描写著称,具备较强的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游子回乡途中,作者在雄州城楼上所感受到的思乡情怀与自然景色的交融,反映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登雄州城楼》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游子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孤独旅人的思乡情怀。开头两句描绘了寒冷的天气与游子的悲凉心境,立刻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三句通过“江山自古有佳客”,引入历史的深度,表现出对过往文人骚客的怀念。随后,作者以“野色分将愁外绿”来描绘自然之美,同时借助“夜来霜”描绘出自然的变化,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结尾两句回归现实,提出“海门何处秋声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可奈何的孤寂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织,使人不仅感受到自然之美,更能体会到游子心中的那份悲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戍寒云接渺茫:描绘了古老的戍楼与寒冷的云雾相连,显现出一种苍凉的氛围。
  2. 故乡游子动悲凉:游子思念故乡,心中充满了悲凉之感。
  3. 江山自古有佳客:强调自古以来,江山美景吸引了无数游人。
  4. 烟雨为谁留太行:提出一个疑问,烟雨笼罩的太行山,为谁而留念?
  5. 野色分将愁外绿:自然的绿色与游子的愁苦形成对比。
  6. 物华呈出夜来霜:夜晚的霜雪展现了自然的美丽。
  7. 海门何处秋声急:询问秋天的声响在哪里,强调一种孤独感。
  8. 极目沧波空夕阳:放眼望去,辽阔的波涛与夕阳相映,表现出一种空旷和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游子情感结合,创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 对仗:如“古戍寒云”与“故乡游子”,形成对称美。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美景的感慨,情感渗透着孤独与无奈。通过对江山美景与游子心境的对比,展现了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古戍:象征着历史的沉淀,游子的思考与沉思。
  • 寒云:象征着游子的孤寂与内心的阴霾。
  • 烟雨:代表着自然的多变,反映游子心中的迷惘。
  • 沧波:象征着人生的波折与不可预知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戍”指的是: A. 新建的城楼
    B. 古老的戍楼
    C. 高山
    D. 大海

  2. “物华呈出夜来霜”中的“物华”可以理解为: A. 人的情感
    B. 大自然的美丽
    C. 人造景观
    D. 历史遗迹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欢喜
    B. 绝望
    C. 思念
    D. 忘却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登雄州城楼》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传达忧伤,后者则以直接的情感抒发为主,展示了不同的抒情方式。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