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战舰横江去,牙旗列队张。
晓云压帆重,春水入南荒。
愁见烽烟接,应怜道路长。
清笳吹月落,飞梦到沙场。
白话文翻译:
战舰横跨江面出发,军旗在队列中高高展开。
晨曦中的云层沉重地压着帆,春天的河水流入南方的荒野。
愁苦地看到烽火连天,想必是因为道路漫长而艰辛。
清风中的笳声伴着月光降落,飞扬的梦境已抵达沙场。
注释:
字词注释:
- 战舰:指军舰,此处象征着军队出征。
- 牙旗:军旗,通常指军队的标志,用以振奋士气。
- 晓云:晨曦中的云,形容清晨的气氛。
- 帆重:船帆因云层的压迫而显得沉重,暗示了艰难的行程。
- 烽烟:指战争的信号,烽火台上升起的烟雾,象征着战斗的频繁。
- 清笳:指一种古代乐器,声音清脆,通常在军中传递信号或助兴。
典故解析:
- 烽烟:源于古代的军事信号传递,烽火台用于传递敌情,表示战争紧迫。
- 清笳:在古代战争中,乐器传递信号,营造出战斗前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光,近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常以战争、家国情怀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特定历史时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士兵出征的壮志与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广州晓发》通过对战舰出发的描绘,展现出一种雄壮而又沉重的气氛。开篇的“战舰横江去,牙旗列队张”,仿佛可以听到船只进发时磅礴的气势,旗帜高扬象征着军队的威武与士气。接下来的“晓云压帆重,春水入南荒”,则转向了沉重的情感,晨云的压迫感与春水流淌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行进中的艰难与忧虑。
诗中“愁见烽烟接,应怜道路长”,通过烽烟的意象,强烈表达了对战争灾难的感受以及对前方未知旅程的担忧。最后一句“清笳吹月落,飞梦到沙场”,则在清笳的悠扬声中,带出一种对战斗的向往与梦幻,似乎在告诫读者,尽管有忧虑,但仍需勇往直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战舰横江去:描绘出一幅壮观的出征场景,象征着力量与决心。
- 牙旗列队张:强调军队的整齐与士气,暗示战争的准备。
- 晓云压帆重:强调行程的艰难,暗示出发时的沉重心情。
- 春水入南荒:春水象征生机,流入荒野则反映出对未来的希望与不安。
- 愁见烽烟接:表明对战乱的忧虑,烽烟象征着战斗的频繁。
- 应怜道路长:表达出对长途跋涉的同情与不易。
- 清笳吹月落:通过乐器与月光的结合,描绘出一种宁静的夜晚氛围。
- 飞梦到沙场:暗示着诗人对胜利的渴望与对未来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战舰横江去,牙旗列队张”,形成音韵和谐。
- 比喻:将春水比作生机与希望,暗示未来的可能性。
- 拟人:晓云的“压”赋予了自然现象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与对勇敢出征的决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家乡的深切关怀,情感丰富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战舰:象征力量与勇气,代表出征的决心。
- 牙旗:象征军队的威武,体现集体的力量。
- 晓云:象征行程的艰难,暗示出征的沉重心情。
- 烽烟:象征战争的频繁与不安,传达忧虑情感。
- 清笳:象征士气与信号,营造出战斗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战舰横江去”所表达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和平
B. 出征
C. 回家 -
“愁见烽烟接”中的“烽烟”主要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和平
C. 自然 -
诗中提到的“清笳”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武器
C. 一种植物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出塞》王昌龄
诗词对比:
- 比较《广州晓发》和《早发白帝城》,两首诗都描绘了行程的艰难与对未来的期待,但《广州晓发》更侧重于战争的悲壮,而《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与人心的向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