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崇觉寺》
时间: 2025-01-26 01:16: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崇觉寺
作者: 蔡楠 〔宋代〕
溪云障微阴,竹风消午暑。
行穷紫翠间,金榜开梵宇。
残僧四五辈,衣破貌淳古。
碧筒寒泉,屋角挂飞雨。
高堂俨遗像,丹青烂圭且。
当时立廊庙,兄弟皆接武。
谁知百世士,今作一丘土。
石麟卧斜阳,断碣枕庭庑。
悟此笑世人,微荣何足数。
白话文翻译:
溪边的云朵遮住了微弱的阴影,竹林的微风驱散了午后的炎热。
我在紫绿的山间走到尽头,看到金榜高悬在梵宇之中。
残老的僧侣们大约有四五位,衣衫褴褛,神态古朴。
碧绿色的竹筒里流淌着寒泉,屋角上挂着飞洒的雨滴。
高堂上庄重地挂着遗像,丹青绘制得精美无比。
当年建立庙宇时,兄弟们都曾亲自参与。
谁能想到百年之后的士人,竟然都成为了一丘土。
石麟卧在斜阳之下,残破的石碑枕在庭庑上。
悟到这一点,我笑对世人,这微薄的荣华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注释:
- 微阴:形容云层轻薄,阴影不重。
- 消午暑:消去午间的炎热。
- 金榜:指佛教的名号或功德榜。
- 梵宇:佛教寺庙。
- 残僧:年老的僧侣。
- 寒泉:冷清的泉水。
- 丹青:指绘画,通常用红色和青色的颜料。
- 丘土:指死去的人的墓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楠,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咏物见长,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佛教思想的影响。
创作背景: 诗作于崇觉寺,表达了作者对寺庙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生、名利的感慨,反映了宋代人对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题崇觉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富有禅意的寺庙环境。开篇的“溪云障微阴,竹风消午暑”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夏日景象,营造出一种恬静安宁的氛围。随着诗句深入,作者逐渐引入对残僧的描写,表现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残老的僧侣,尽管衣衫褴褛,然而其内在的淳朴气质却显得格外珍贵。
诗的后半部分则引入了对生死、名利的深刻思考。作者以“谁知百世士,今作一丘土”反映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强调人生的最终归宿是死亡,任何荣华富贵终将化为尘土。最后一句“悟此笑世人,微荣何足数”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超然。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而流畅,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充分体现了宋代诗人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云障微阴”:溪边的云朵轻轻遮住了阳光,营造出阴凉的氛围。
- “竹风消午暑”:竹林的微风驱散了午间的暑气,表现出宁静的自然环境。
- “行穷紫翠间”:在紫色和绿色的山水之间走到尽头,描绘作者的游历。
- “金榜开梵宇”:金色的榜单在寺庙中高悬,象征着佛教的荣耀与神圣。
- “残僧四五辈”:指几位年迈的和尚,反映寺庙的荒凉与历史。
- “衣破貌淳古”:破旧的衣服却显得古朴,表现僧侣的清贫与内心的宁静。
- “碧筒寒泉”:清澈的泉水流入竹筒,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 “屋角挂飞雨”:雨水在屋角飞洒,增添了诗的动感。
- “高堂俨遗像”:寺庙高堂挂着已故僧人的画像,体现对逝者的尊重。
- “丹青烂圭且”:精美的绘画作品,突出艺术的魅力。
- “当时立廊庙”:回忆起当年兄弟们共同建庙的情景。
- “谁知百世士,今作一丘土”:感慨世事无常,最终人人都将归于尘土。
- “石麟卧斜阳”:石雕的麟在斜阳下静卧,表现出一种寂静的美。
- “断碣枕庭庑”:残破的碑石枕在庭院中,象征历史的沧桑。
- “悟此笑世人”:领悟到这些之后,微笑面对世人。
- “微荣何足数”:对微薄的荣华不以为然,表达了淡泊名利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新旧、繁华与荒凉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哲理深度。
- 拟人:如“石麟卧斜阳”,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
- 象征:泉水、竹林等意象象征着清净与生命的源泉。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强调应当对名利保持淡泊的态度,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云: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恬淡。
- 竹风:象征清新与自然的和谐。
- 残僧:象征时间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寒泉:象征纯净与生命的源泉。
- 高堂遗像:象征对历史与传统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残僧”有几位?
A. 两位
B. 三位
C. 四五位
D. 六位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微薄荣华的轻视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期待 -
“金榜”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名利
B. 荣耀与神圣
C. 友谊
D. 时间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展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 王维《鹿柴》:表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诗词对比:
- 蔡楠《题崇觉寺》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但蔡楠更侧重于对寺庙的描写与反思,而王维则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离别的惆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精华选读》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