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雪中写望》

时间: 2025-02-04 15:49:38

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

一径何人到,中林尽日看。

远分樵载重,斜压苇丛乾。

楼阁严城寺,疏钟动晚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
一径何人到,中林尽日看。
远分樵载重,斜压苇丛乾。
楼阁严城寺,疏钟动晚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孤山雪后的景象:山水相依,阳光照耀下的雪花漫天飞舞。小路上没人来往,我在树林深处静静观望。远处有樵夫扛着沉重的柴禾,斜斜地压在了芦苇丛上。高楼和寺庙在寒冷的傍晚显得格外庄严,稀疏的钟声在空气中回荡,传来一阵阵寒意。

注释:

  • 片山:指连绵起伏的山,形容山的多重形态。
  • 晴雪:指晴朗的天气下的雪景。
  • 一径:一条小路。
  • :砍柴的人。
  • 载重:负载的东西,这里指樵夫背负的柴禾。
  • 苇丛乾:指芦苇丛生的地方,形容环境。
  • 楼阁:指高楼或寺庙的建筑。
  • 严城寺: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寺庙,或泛指严肃的城市和寺庙。
  • 疏钟:稀疏的钟声。

典故解析:

“孤山”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孤山,寓意孤独与宁静。诗中提到的“樵载重”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逸,号渔隐,晚号山人,浙江吴兴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特别擅长描绘山水田园的情景,并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政治动荡、士人生活压力增加之时,林逋通过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超然与向往。

诗歌鉴赏:

《孤山雪中写望》是一首描绘冬日雪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在幽静的山水之间感受到的宁静与孤独。全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清幽的意境。开篇的“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便勾勒出一个雪后晴朗的世界,既有山的雄伟,也有水的灵动,这样的组合为接下来的意象打下了基础。

“中林尽日看”一句,将视角聚焦在了诗人自己的感受上,暗示了他对周围环境的沉静观察。在接下来的描绘中,樵夫的形象出现,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生活的真实与忙碌,然而这种忙碌又在诗人的眼中显得格外宁静。

最后的“楼阁严城寺,疏钟动晚寒”总结了整个画面的氛围,钟声的疏离与寒冷的空气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隐约的孤独与沉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雪中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片山兼水绕”:描绘山水相依的自然风光,暗示环境的优美。
    • “晴雪复漫漫”:描述了雪后的晴朗,给人一种清新惬意的感受。
    • “一径何人到”:引入诗人孤独的状态,暗示无人与之为伴。
    • “中林尽日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与沉浸。
    • “远分樵载重”: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 “斜压苇丛乾”: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生活的艰辛。
    • “楼阁严城寺”: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氛围。
    • “疏钟动晚寒”:钟声的疏离感与寒意,加强了孤独的情绪。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雪、樵夫、钟声等意象交织,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自然与生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山水:象征自然的伟大与宁静。
  • :代表纯洁与孤独。
  • 樵夫:象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钟声:传达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增添了寒意与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林逋
    • C. 杜甫
  2.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

    • A. 春天的花
    • B. 冬天的雪
    • C. 夏天的雨
  3. “楼阁严城寺”中的“严”字主要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热闹
    • B. 庄重
    • C. 轻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林逋的《孤山雪中写望》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自然美景,但林逋更侧重于孤独与静谧的感受,而王维则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