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正则徐州行营(一作皇甫冉诗)》

时间: 2025-01-23 16:56:54

从军非陇头,师在古徐州。

气劲三河卒,功全万户侯。

元戎阃外略,才子握中筹。

莫听关山曲,还生塞上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郑正则徐州行营(一作皇甫冉诗)
从军非陇头,师在古徐州。
气劲三河卒,功全万户侯。
元戎阃外略,才子握中筹。
莫听关山曲,还生塞上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郑正则前往徐州行营的情感。诗人感慨从军不是在陇头,而是古老的徐州。战士们气力旺盛,功名全在万户侯之上。元戎在外征战,才子握有权谋。不要听那关山的曲调,因为在这塞外依然有愁苦。

注释:

  • 从军:指参加军队,出征打仗。
  • 陇头:陇头是指陇山的头部,这里用来指代军队的阵地或出征的地方。
  • 徐州:古代的一个重要军事重镇。
  • 气劲:气力旺盛,勇猛。
  • 三河卒:三河是指黄河、长江和淮河,这里指代强有力的士兵。
  • 功全万户侯:功名达到万户侯的地步,形容功勋卓著。
  • 元戎:元帅,指军事指挥者。
  • 阃外:阃是指城门,阃外即城外。
  • 才子:有才华的人,通常指文人。
  • 握中筹:握有决策权或筹划大计。
  • 莫听关山曲:不要去听那关山的哀曲。
  • 塞上愁:边塞地区的忧愁,暗指战乱带来的离愁别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郎士元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于公元8世纪,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边塞生活及军旅情怀,充满了对士兵的关心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盛唐时期,正值边境战争频繁之际,诗人通过送别友人郑正则,表达了对军人的尊重与对战争的忧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军事的重视和对战士命运的关心。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线,表现了诗人对郑正则的深厚情谊,同时也蕴藏着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士兵命运的关注。诗的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军旅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诗人虽不在战场,却深知从军的艰难与挑战。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勇敢的士兵与高位的功名,暗示了士兵们的奋斗目标与付出。最后两句则转为感性的抒情,表达了对关山曲的厌倦,暗示着在对战争的忧虑之中,仍有着浓烈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普遍的士兵情怀,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从军非陇头:说明作战并不是在家乡,而是在远方的古徐州,表现出一定的离愁。
  2. 师在古徐州:强调战斗的地点,古徐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重要城市,增加了诗的厚重感。
  3. 气劲三河卒:描述士兵们的精气神,表现出他们的勇敢与强壮。
  4. 功全万户侯:暗示士兵的理想和抱负。
  5. 元戎阃外略:提到军事指挥者在外征战的情形,暗示着战争的紧迫性。
  6. 才子握中筹:才子代表文人,他们在权谋与策略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7. 莫听关山曲:劝诫不要沉迷于悲伤的音乐,象征着对战争带来的痛苦记忆的逃避。
  8. 还生塞上愁:尽管不听歌曲,内心的忧愁依然存在,反映出士兵心中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句式对称,形成和谐的音韵。
  • 比喻:将士兵的勇敢与高位的功名进行对比,强调士兵的价值。
  • 反复:通过反复强调“关山曲”,表现对战争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战士的敬意与对战争的忧虑,表现了士兵在征战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徐州:象征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战争的频繁。
  • 三河卒:代表着勇猛的士兵,象征着士气和力量。
  • 关山曲:象征着离别与忧愁,反映出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郎士元
    • C. 李白
    •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古徐州”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陇头
    • B. 徐州
    • C. 长安
    • D. 洛阳
  3. “莫听关山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忧愁
    • C. 愤怒
    • D. 兴奋

答案

  1. B. 郎士元
  2. B. 徐州
  3. B.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边塞情怀。
  • 王昌龄《出塞》:反映战争与士兵的生活状态。

诗词对比

  • 郎士元的《送郑正则徐州行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更侧重于对士兵的关怀与送别之情,后者则表现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