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补青山缺,琴销白日长。
鸥从雨外没,蛇入树间藏。
客久衣常黑,童蛮发半黄。
萤多邻舍少,此意自凄凉。
白话文翻译:
云彩遮住了青山的缺口,琴声悠扬,白昼似乎延长了。
海鸥在雨后消失,蛇藏身于树间。
客居他乡已久,衣服常常显得暗淡,
小孩子的头发也半黄,
邻里虽有许多萤火虫,但我却觉得孤单凄凉。
注释:
- 云补:云彩遮盖,意指云层弥补了山的缺口。
- 琴销:古琴的声音消散,意味着琴声不再,象征着某种失落。
- 鸥:海鸥,常与水边景象相伴,代表自由或孤独。
- 蛇入树间藏:蛇的藏匿,暗示着隐秘和不安的情绪。
- 衣常黑:常穿黑衣,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寂寞。
- 童蛮:指小孩子,发色半黄,可能指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的艰辛。
- 萤多邻舍少:邻里虽有萤火虫,但自己却感到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绍翁,字子美,号秋水,南宋诗人,生于1160年,卒于1230年。叶绍翁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寓居·其一》创作于叶绍翁流亡生涯的某个阶段,反映了他在异乡生活的孤独与无奈。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交织,使得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寓居·其一》是一首描写身处异乡时孤独与凄凉情感的诗。诗开头以“云补青山缺”引入,云彩遮住了山的缺口,意象中蕴含着缺失和隐匿的情感。接着提到“琴销白日长”,琴声的消逝与白昼的延长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心情的沉重与失落。诗中提及的鸥和蛇,分别象征着自由与隐秘,突显出一种与自然环境的隔绝感。
在后半部分,诗人借助“客久衣常黑”表达了他作为异乡人的无奈,常穿的黑衣代表着心灵的压抑与孤独。而“童蛮发半黄”则通过描写孩子们的状态映射出社会的艰辛与贫瘠。最后一句“萤多邻舍少”,用萤火虫的稀少来渲染孤独的氛围,深刻地表达了对温情和人际关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表现了诗人在异乡生活的无奈与凄凉,折射出对故乡和温暖人际关系的思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补青山缺:云彩像是弥补山的缺口,象征着对自然的依恋与缺憾。
- 琴销白日长:琴声消散,白昼漫长,暗示了内心的孤独。
- 鸥从雨外没:海鸥游荡于雨后,象征着自由却又带有居无定处的寂寞。
- 蛇入树间藏:蛇的隐匿表现出一种不安和警惕。
- 客久衣常黑:异乡人常穿黑衣,表达了内心的悲伤与孤独。
- 童蛮发半黄:孩子们的发色半黄,显示生活的艰辛。
- 萤多邻舍少:邻里多萤火虫,但自己却感到孤独,突显了内心的凄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补青山缺”,将云与山的关系比喻为缺失与弥补。
- 拟人:琴声的消散赋予了琴一种生命,表现了情感的生动。
- 对仗:如“鸥从雨外没,蛇入树间藏”,形成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通过自然意象反映了人内心的情感与渴望,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际温情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着变化与无常,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琴:音乐的象征,代表着宁静与内心的寄托。
- 鸥:象征自由与孤独,反映了诗人的处境。
- 蛇:隐秘与警惕,暗示着生活的复杂与不安。
- 黑衣:象征着悲伤与孤独,表现了异乡生活的艰难。
- 萤火虫:象征着温暖与希望,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琴”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孤独
- C. 音乐与内心的寄托
-
诗中的“萤多邻舍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与凄凉
- C. 友情的温暖
-
叶绍翁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的名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寓居·其一》: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多的是对家的直接渴望,而《寓居·其一》则通过自然意象表现了更复杂的情感,展示了身处异乡的无奈与孤独。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叶绍翁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鉴赏辞典》:提供古诗词的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