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门候祀》

时间: 2025-01-11 10:48:44

瑶坛暮雪尽,月出禁门西。

地静鸣珂碎,沙寒簇仗低。

台官移斗柄,卫士扫云梯。

遥识龙文气,争传法驾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瑶坛暮雪尽,月出禁门西。
地静鸣珂碎,沙寒簇仗低。
台官移斗柄,卫士扫云梯。
遥识龙文气,争传法驾齐。

白话文翻译

瑶坛上的雪已经融化,月亮从禁门的西边升起。
大地宁静,只有珂声轻轻碎响,寒沙低垂着兵器。
台上的官员移动着天平,卫士们在清扫云梯。
远远看见龙的气象,争相传达皇上的驾临。

注释

  • 瑶坛:指神圣的祭坛,常用于祭祀。
  • 暮雪尽:表示傍晚时分积雪融化,象征时光的流逝。
  • 禁门:皇宫的门,特指禁地。
  • 鸣珂:这里的“珂”指的是用作乐器的玉器,发出清脆的声响。
  • 沙寒:形容沙土因寒冷而低垂。
  • 台官:指负责台上的官员。
  • 斗柄:天平的把手,象征公正。
  • 卫士:守卫、护卫的人。
  • 云梯:出入高处的梯子,象征官员的地位。
  • 龙文气:指皇帝的气概,龙象征帝王。

典故解析

  • “瑶坛”与“月出”:古代祭祀常在夜晚进行,月亮象征着清明与神秘。瑶坛则是祭祀的圣地。
  • “龙文气”:龙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表现了对皇帝的崇敬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梦阳(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擅长诗歌,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他的诗风清丽,常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创作背景

《西天门候祀》创作于明代,正值皇权盛世,诗人通过描写祭祀场景,表达对皇权的敬仰与对国家安定的向往。

诗歌鉴赏

《西天门候祀》通过描绘一个傍晚的祭祀场景,展现了明代宫廷的庄严与肃穆。开篇的“瑶坛暮雪尽”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到来。随着月亮的升起,整个场景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气氛。“地静鸣珂碎”更是通过细腻的声音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这个神圣的时刻。

中间两联描写台官与卫士的动作,展现了祭祀的秩序与严谨,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最后一句“遥识龙文气”,不仅指出了皇帝的到来,也表达了人们对皇权的期盼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既展现了祭祀的庄重感,又传递了诗人对国家和皇权的崇敬之情,展现了李梦阳作为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瑶坛暮雪尽:描绘雪融化,暗示春天的来临。
  2. 月出禁门西:月亮升起,地点具有王权象征。
  3. 地静鸣珂碎:地面安静,只有清脆的玉器声,表现出神圣的气氛。
  4. 沙寒簇仗低:寒沙低垂,兵器显得沉重,象征守卫的责任。
  5. 台官移斗柄:官员的公正行为,暗示祭祀的重要性。
  6. 卫士扫云梯:卫士在清扫,体现对皇权的尊重。
  7. 遥识龙文气:远远能识别皇帝的气概,表现对皇权的崇敬。
  8. 争传法驾齐:众人争相传达皇帝的到来,体现皇权的威严。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月亮、雪、珂声等意象层层叠加,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象征:龙象征皇权,瑶坛象征祭祀的神圣。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祭祀的场景,体现了对皇权的尊重与对国家安宁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文化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瑶坛:象征神圣与崇高。
  • 月亮:象征光明与希望。
  • :象征皇权与尊贵。
  • 卫士:象征保护与忠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瑶坛暮雪尽”中的“瑶坛”指什么?

    • A. 祭坛
    • B. 宫殿
    • C. 花园
    • D. 田野
  2. “龙文气”象征什么?

    • A. 大自然
    • B. 皇权
    • C. 文学
    • D. 战争
  3. 诗中的“卫士扫云梯”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守卫的责任
    • B. 休闲娱乐
    • C. 行军打仗
    • D. 文人雅士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春望》与《西天门候祀》同样表达对国家的担忧与期盼,但前者更侧重于对战乱的痛苦,后者则体现了对皇权的崇敬与祭祀的庄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研究》
  • 《李梦阳诗歌选》

此内容为《西天门候祀》的全面解读,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诗意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