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诗 十五》
时间: 2024-09-19 21:31: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国始咆哮。纵横未定交。欲竞连城玉。翻征缩酒茅。折骸犹换子。登爨已悬巢。壮冰初开地。盲风正折胶。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楚师正围巩。秦兵未下崤。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
白话文翻译:
六国开始咆哮,纵横交错尚未定局。想要争夺连城的宝玉,反而征召了缩酒的茅草。折断的骨骸还能换取子女,登上灶台已经悬挂了鸟巢。壮丽的冰层刚刚裂开地面,盲目的风正在折断胶。轻云飘过马蹄,明月照亮弓弰。楚国的军队正围攻巩,秦国的士兵还未下崤山。这才明白千载之内,再也没有申包胥。
注释:
- 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 咆哮:形容战争的激烈。
- 纵横:指各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
- 连城玉:比喻极为珍贵的宝物。
- 缩酒茅:指用茅草过滤酒,比喻无用之物。
- 折骸:指战争中死伤惨重。
- 登爨:登上灶台,指生活困苦。
- 悬巢:比喻生活艰难。
- 壮冰:指坚硬的冰层。
- 盲风:指狂风。
- 弓弰:弓的两端。
- 申包: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以忠诚和智谋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擅长诗、赋、文。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沉郁顿挫,对后世影响深远。此诗《拟咏怀诗十五》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分裂为南北两部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庾信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六国战乱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诗中“六国始咆哮”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激烈,而“纵横未定交”则进一步强调了战局的混乱。诗中的“欲竞连城玉”与“翻征缩酒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无意义和浪费的深刻认识。后文通过“折骸犹换子”、“登爨已悬巢”等意象,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最后,“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一句,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力和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充分展现了庾信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国始咆哮:描绘六国战争的激烈。
- 纵横未定交:形容战局的混乱。
- 欲竞连城玉:比喻各国争夺珍贵宝物。
- 翻征缩酒茅:比喻战争的无意义和浪费。
- 折骸犹换子:形容战争的残酷,死伤惨重。
- 登爨已悬巢:比喻生活困苦。
- 壮冰初开地:形容冰层裂开,比喻战局的变动。
- 盲风正折胶:形容狂风猛烈。
- 轻云飘马足:形容战马奔驰的轻盈。
- 明月动弓弰:形容月光照亮弓箭。
- 楚师正围巩:形容楚国军队围攻巩。
- 秦兵未下崤:形容秦国军队还未攻下崤山。
- 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连城玉”比喻珍贵宝物,“缩酒茅”比喻无用之物。
- 对仗:如“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形成工整的对仗。
- 拟人:如“盲风正折胶”将风拟人化,形容其猛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诗中通过对战争的无意义和浪费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最终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意象分析:
- 六国咆哮:战争的激烈。
- 连城玉:珍贵宝物。
- 缩酒茅:无用之物。
- 折骸:战争的残酷。
- 悬巢:生活困苦。
- 壮冰:战局的变动。
- 盲风:狂风猛烈。
- 轻云:战马奔驰的轻盈。
- 明月:月光照亮弓箭。
- 申包:英雄人物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六国始咆哮”一句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和平的景象 B. 战争的激烈 C. 社会的安定 答案:B
-
“欲竞连城玉”中的“连城玉”比喻什么? A. 无用之物 B. 珍贵宝物 C. 普通物品 答案:B
-
“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厌恶 B. 对和平的渴望 C. 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王昌龄《出塞》:表达了对外敌入侵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对比:
- 庾信《拟咏怀诗十五》与杜甫《春望》:都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庾信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而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庾信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