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箜篌谣》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
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
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
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甜言蜜语并不代表忠诚,社会上往往是表面风光的人居多。轻风吹动着草丛,富贵如同升天一般难以捉摸。看不到高山上的树木,倒是将树桩摧毁后用作柴火。难道我甘愿沉沦在井中的泥沼里吗?我愿意挣脱泥土而飞扬如尘土。
注释
字词注释:
- 结交:交朋友、建立关系。
- 骨肉:指亲属关系。
- 甘言:甜美的言辞。
- 无忠实:没有真实的忠诚。
- 世薄:社会薄情,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
- 苏秦:历史人物,以游说著称,暗指表面风光的世人。
- 靡草:随风摇摆的草。
- 摧杌:摧毁树桩。
- 井中泥:比喻困境或低贱的环境。
- 埃尘:尘土,象征自由的状态。
典故解析:
-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游说家,他以巧妙的言辞和游说术闻名,其生平故事常被用来指代表面光鲜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箜篌谣》的作者为佚名,属于汉代诗歌,时代背景下,社会的风气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 在两汉时期,士人阶层逐渐形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但同时也面临着伪善和表面光鲜的困扰。诗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真诚交往的渴望。
诗歌鉴赏
《箜篌谣》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者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真实。诗的开头“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直接指出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真正的朋友关系并不依赖于血缘。接下来的“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则利用苏秦的典故,形象地揭示出表面交往的虚假和社会关系的淡薄。
诗中描绘的意象,如“从风暂靡草”和“不见山巅树”,生动地表现了社会上的浮华与真实的隔绝,呈现出一种无奈而又清醒的态度。最后两句“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表达了诗人的愿望与追求:不愿沉沦于低贱的环境,而是希望能够超脱和飞扬。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对真诚交往的渴望与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强调真正的友谊在于相互了解,而不仅仅是血缘关系。
- 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甜言蜜语并不等同于真诚,社会上虚情假意的人很多。
- 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比喻社会的富贵如同随风摆动的草,难以把握。
- 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描绘出高处的树木不可见,反而是摧毁树桩来生火,寓意追求的艰难。
- 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表达了不甘于平庸与低贱的渴望,希望能超越困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际关系比作泥沼与尘埃,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富贵上升天”与“摧杌下为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际关系的反思与对真诚交往的向往,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与表面化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真实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井中泥:象征困境与低贱的状态。
- 埃尘:象征自由与超越的状态。
- 山巅树:象征高尚与理想,但不可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箜篌谣》的主题是什么? A. 对亲情的赞美
B.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C. 对自然的描绘
D. 对历史的回顾 -
诗中提到的“苏秦”代表了什么? A. 真实的友谊
B. 表面光鲜的人
C. 忘恩负义的人
D. 忍耐的人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离骚》 屈原
诗词对比:
- 比较《箜篌谣》与《静夜思》,两者都反映了对人际关系与情感的思考,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而《箜篌谣》则更加关注与人交往的真实与虚伪。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汉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