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4-28 02:15:59

蜡尾相思灰一寸,好春枕上阑珊。

日华红到鬓云边。

瞒愁愁已醒,寻梦梦应难。

睡起恹恹无意绪,晓妆慵扫双鸾。

额黄涂罢镜中看。

新来多少事,只爱夕阳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蜡尾相思灰一寸,好春枕上阑珊。
日华红到鬓云边。瞒愁愁已醒,寻梦梦应难。
睡起恹恹无意绪,晓妆慵扫双鸾。
额黄涂罢镜中看。新来多少事,只爱夕阳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相思之苦的感慨,形容思念如同蜡烛的尾巴般微弱却持久。春天的美好在床头显得模糊不清,阳光红透了鬓发边缘,内心的忧愁早已觉醒,但寻梦却仍然艰难。醒来后,心情沉重无聊,早晨的妆容也懒得打理。额头上的粉黛涂完后,镜中映出的自己似乎充满了无奈。眼前的琐事繁多,唯有喜欢那夕阳下的山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蜡尾:蜡烛的尾部,象征微弱的思念。
  • 阑珊: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
  • 日华:阳光的光辉。
  • 瞒愁:掩盖内心的忧愁。
  • 恹恹:形容疲乏无力的样子。
  • 双鸾:指一对鸾鸟,象征美好的爱情。

典故解析

  • 夕阳山:夕阳象征着过去与怀念,山则是稳固与永恒的象征,暗示对过去美好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梦碧是近代的一位女诗人,她的诗作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风格著称。她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常常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情感丰富的时期,正值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内心却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惆怅。诗人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绘,反映了自己的情感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以“蜡尾相思灰一寸”引入,蜡烛的微弱尾巴象征着无尽的思念,表达出一种脆弱而持久的情感。接着,诗人以“好春枕上阑珊”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床头的春光虽然美好,却也显得模糊不清,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交织在一起。

在“日华红到鬓云边”中,阳光的明媚与鬓发的红晕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内心的忧愁。诗人通过“瞒愁愁已醒”体现了内心的矛盾,面对现实的困扰,寻梦变得艰难。

后面的几句描绘了诗人早晨醒来的懒散与无趣,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疲惫感。最后一句“只爱夕阳山”更是将情感升华,夕阳的映照下,山的静谧象征着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向往,尽管生活琐事纷繁,却依然钟情于那份宁静与美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蜡尾相思灰一寸:用蜡烛的尾巴比喻思念的微弱与持久。
  2. 好春枕上阑珊:春天的美好在床边显得模糊。
  3. 日华红到鬓云边:阳光照耀下,鬓发红晕,暗示内心的复杂情感。
  4. 瞒愁愁已醒:掩盖的忧愁已然觉醒。
  5. 寻梦梦应难:追求梦境变得困难。
  6. 睡起恹恹无意绪:醒来后感到无精打采。
  7. 晓妆慵扫双鸾:早晨的妆容也懒得打理。
  8. 额黄涂罢镜中看:涂抹的粉黛在镜中显露出无奈。
  9. 新来多少事:生活中琐事繁多。
  10. 只爱夕阳山:最终只钟情于夕阳下的山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蜡尾,体现情感的细腻。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情感,如“瞒愁”。
  • 对仗:如“晓妆慵扫双鸾”,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思念与现实的矛盾展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生活琐事的无奈,最终寄托于夕阳下的山景,象征着一种宁静与安逸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尾:象征微弱而持久的思念。
  • :象征生机与希望。
  • 日华:象征阳光与生命的力量。
  • 夕阳山:象征对过去美好的追忆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蜡尾”象征什么?

    • A. 幸福
    • B. 思念
    • C. 生命
  2. 诗人对早晨的情绪是怎样的?

    • A. 充满活力
    • B. 懒散无趣
    • C. 兴奋
  3. “只爱夕阳山”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繁忙的生活
    • B. 宁静的自然
    • C. 过去的时光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寇梦碧的《临江仙》更加强调对思念的细腻描绘,而纳兰性德的《木兰花》则侧重于情感的直接表达。三者均展示了女性诗人的情感世界,但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近现代女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