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兴国宫怀城中友人》

时间: 2025-02-04 17:04:10

拜章坛下桂花清,客子看山眼更醒。

万竹梳风凉透碧,乱峰收雨晓争青。

城中佳客还相忆,月下幽泉政好听。

谁肯结茅邻远社,白家犹有旧池亭。

意思解释

留兴国宫怀城中友人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拜章坛下桂花清,
客子看山眼更醒。
万竹梳风凉透碧,
乱峰收雨晓争青。
城中佳客还相忆,
月下幽泉政好听。
谁肯结茅邻远社,
白家犹有旧池亭。


白话文翻译:

在章坛下,桂花的香气清新,
来客遥看山景,眼神愈加清醒。
万竹在风中摇曳,凉意透过碧绿,
云峰在清晨的雨中愈加争艳。
城中的好友,仍然让人怀念,
月下的幽泉,实在好听。
谁愿意在偏远的地方搭建茅草屋,
白家依然有那旧日的池塘和亭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拜章坛: 指祭祀的坛子,象征祭拜和敬意。
  • 桂花: 代表秋天的香气,象征美好和思念。
  • 客子: 指外来的朋友或客人。
  • 万竹: 竹林,象征清幽和自然的景致。
  • 幽泉: 指安静的泉水,象征宁静和清雅的环境。

典故解析:

  • “桂花”在中国文化中常与秋天、团圆、思念等情感相关联。
  • “白家”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地方或人,具有地域和人文的双重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为核心,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写山水和友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在兴国宫期间,表达了对在城中好友的思念之情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人在此处感受到了宁静的环境和深厚的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朋友的思念。开头几句通过桂花的香气和山景的清晰感,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令人感到舒适和愉悦。尤其是“万竹梳风凉透碧”,不仅描绘了竹林在微风中摇曳的景象,还传达了凉爽的感觉,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接下来的“城中佳客还相忆”,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既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最后两句则以“白家犹有旧池亭”作结,既有对旧时光的怀念,也表达了一种对安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地渗透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拜章坛下桂花清: 在章坛下,桂花的香气清新,暗示着一种宁静和礼仪的氛围。
  • 客子看山眼更醒: 来访的朋友看山时更加清醒,强调山的美丽和对友人的影响。
  • 万竹梳风凉透碧: 竹林在风中摇曳,透出清凉的气息,描绘了自然的优美。
  • 乱峰收雨晓争青: 乱峰在晨雨中愈发青翠,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城中佳客还相忆: 对城中友人的怀念,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月下幽泉政好听: 月光下幽静的泉水声令人陶醉,体现了对自然声响的欣赏。
  • 谁肯结茅邻远社: 反问谁愿意在偏远地方建立住所,暗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 白家犹有旧池亭: 旧日的白家池塘与亭子,是一种对往昔的追忆与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 “万竹梳风”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在风中的状态。
  • 对仗: 如“桂花清”与“眼更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幽泉政好听”,将泉水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得自然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友情的思念,体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旧时光的怀念,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感深度和艺术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花: 代表思念、情感和美好。
  • 万竹: 象征宁静和自然的和谐美。
  • 幽泉: 代表着宁静、清雅的生活状态。
  • 池亭: 体现了往昔的美好记忆和对旧时光的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桂花”象征什么? A. 思念
    B. 富贵
    C. 忍耐
    答案: A

  2. “万竹梳风”意在描绘什么景象? A. 风的强劲
    B. 竹子的摇曳
    C. 山的高大
    答案: B

  3. 诗人对在城中好友的情感是怎样的? A. 忘记
    B. 怀念
    C. 厌倦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李白的《夜泊牛津》则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不同诗人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