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处士卷尾》

时间: 2025-01-11 05:49:48

子陵独往已千年,处士重来把一竿。

治乱不同非我计,文章聊许后人看。

璞中美玉谁雕琢,潭底神龙会屈盘。

七世有孙方遇主,风流长在泻惊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方处士卷尾
作者:郭祥正 〔宋代〕
子陵独往已千年,
处士重来把一竿。
治乱不同非我计,
文章聊许后人看。
璞中美玉谁雕琢,
潭底神龙会屈盘。
七世有孙方遇主,
风流长在泻惊湍。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子陵(指阮籍)已经独自离去千年,
处士(指隐者)再次回到此地,手中握着一根竹竿。
治乱的局势不同,并非我所能掌控,
我的文章仅仅供后人欣赏而已。
璞玉之中有美玉,谁来雕琢它?
潭底的神龙会不会潜伏隐藏?
七代之后有孙子才能遇到明主,
风流才子长在奔涌的急流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子陵:阮籍,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代表了隐士文化。
  • 处士:指隐士,追求清静生活的人。
  • 治乱:指国家的治理与动乱。
  • :未经雕琢的美玉。
  • 屈盘:指神龙蜿蜒而盘旋。
  • 七世:指七代之后的后代。

典故解析:

  • 阮籍:与隐士文化相关,是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 美玉与雕琢:象征着人才的培养与发现。
  • 神龙与潭:象征深藏不露的才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祥正,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诗歌的清新脱俗和隽永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治乱兴衰的无奈感,表现出对贤才与隐士的向往。

诗歌鉴赏:

郭祥正的《题方处士卷尾》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诗中通过对阮籍的追忆,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钦佩。开篇提到“子陵独往已千年”,给人一种悠远的历史感,似乎在告诫后人,真正的才华往往是被遗忘的。接下来的“处士重来把一竿”,则展示了隐士的淡泊与从容。诗人以“治乱不同非我计”表达了对时局无能为力的无奈,显示出一种对世事的麻木和超然。

中间两句“璞中美玉谁雕琢,潭底神龙会屈盘”,则引入了人才与潜藏之意。美玉需人雕琢,才华亦需被发现,隐士的才华如同潭底的神龙,深藏不露,等待有识之士的发掘。最后一句“七世有孙方遇主”,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认为真正的风流才子终将被识别,正如奔涌而出的急流,终将展现风采。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意象丰富,体现了作者对隐士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思考,同时也对后世的人才培养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子陵独往已千年:借阮籍的离去,展示历史的悠久与风流人物的久远。
  2. 处士重来把一竿:隐士再度出现,象征对清静生活的追求。
  3. 治乱不同非我计:表现对当下局势的无奈与超然,强调个人力量的渺小。
  4. 文章聊许后人看:自谦之意,认为自己的文章仅供后人欣赏。
  5. 璞中美玉谁雕琢:问谁能发掘深藏的才华。
  6. 潭底神龙会屈盘:比喻深藏的人才与潜力。
  7. 七世有孙方遇主:期盼未来能够遇到明主,得到重用。
  8. 风流长在泻惊湍:强调真正的风流才子在逆境中仍然能够展现光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才比作美玉和神龙,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反问:通过“谁雕琢”引发读者思考,增加了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主题围绕隐士生活与才子精神,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对人才的渴望,以及对时局的无奈,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子陵:象征历史与隐士文化。
  • 处士:象征追求清静与内心宁静的人。
  • 璞玉:象征潜藏的才华与美好。
  • 神龙:象征深藏不露与潜力。
  • 七世:象征时间的延续与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子陵”主要指的是谁?
    A. 司马迁
    B. 阮籍
    C. 李白
    D. 杜甫

  2. 填空题:诗中“璞中美玉谁__”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

  3. 判断题:诗人认为自己的文章只供后人欣赏,具有谦虚的态度。(对/错)

答案:

  1. B
  2. 雕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郭祥正的《题方处士卷尾》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与隐士生活的向往,但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宣泄,而郭祥正则更关注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人才的期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