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道中即景》

时间: 2025-01-26 01:47:58

不似蚕丛险,攀援有棘萝。

溯游尘屐湿,联唱晚蝉多。

片叶团清露,层田叠翠禾。

小溪横石板,容得几人过?

意思解释

灵山道中即景

作者: 熊东遨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不似蚕丛险,攀援有棘萝。
溯游尘屐湿,联唱晚蝉多。
片叶团清露,层田叠翠禾。
小溪横石板,容得几人过?


白话文翻译:

这条路不像蚕丛那样危险,虽然路边有刺藤可以攀扶。
沿着小路走,鞋子沾湿了尘土,傍晚的蝉鸣声此起彼伏。
树叶上聚集着清晨的露水,田野层层叠叠,绿意盎然。
小溪横在石板上,能容纳几个人通过?


注释:

字词注释:

  • 蚕丛: 指的是蚕桑树丛,因其生长茂密而被称为险。
  • 攀援: 攀爬和依附的意思。
  • 尘屐湿: 指鞋子沾上了泥土和水分。
  • 联唱: 形容蝉的鸣叫声互相呼应。
  • 片叶团清露: 指一些树叶上集聚的露水。
  • 层田叠翠禾: 形容田野层层叠叠,绿意盎然的样子。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蚕丛”,可能借指古代的险地,暗含自然景观的对比。
  • 蝉鸣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夏天的气息与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东遨,现代诗人,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生,风格清新脱俗,常用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映照人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次灵山游历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灵山道中即景》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间道路的美丽与宁静。诗的开头以“蚕丛”作对比,直接引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感受,暗示出作者在此处的轻松与安全。接着,诗人描述了沿途的景致,湿润的尘土、蝉鸣的联唱,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温馨的傍晚时分,感受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

诗中“片叶团清露”展现了清晨的宁静,象征着生命的纯净与自然的美好。而“层田叠翠禾”则用生动的意象表现了农田的丰饶,传达出一种希望与生机。最后一句“小溪横石板,容得几人过”则将自然与人生活紧密联系,既有自然的宽容,也有生活的局促,形成了诗歌的情感高潮。

整首诗意蕴深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生动而富有诗意的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似蚕丛险,攀援有棘萝。: 这里表达了一种安全感,蚕丛的险恶与自然环境的安全形成对比。
  2. 溯游尘屐湿,联唱晚蝉多。: 通过细节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傍晚行走的画面,感受到湿润的泥土与蝉鸣的和谐。
  3. 片叶团清露,层田叠翠禾。: 展现了自然清新的气息,生命力的象征。
  4. 小溪横石板,容得几人过?: 最后一句以小溪作结,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蚕丛的险恶与自然的安全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 使用“蝉鸣”“清露”等意象,生动展现自然的美。
  • 拟人: 蝉鸣的“联唱”使得自然景观更具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思,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蚕丛: 象征险恶与未知。
  • 蝉鸣: 生命的律动与时光的流逝。
  • 清露: 生命的纯净与希望的象征。
  • 小溪: 自然的宽容与生活的局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蚕丛”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危险与险恶
    C. 乡村的宁静

  2. 诗中哪些意象描绘了自然的生机? A. 清露
    B. 小溪
    C. 蝉鸣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无奈
    B. 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B
  2. A,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熊东遨与李白的自然描写不同,熊东遨更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而李白则常通过壮阔的景象来表达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现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选》

以上内容对《灵山道中即景》的解读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