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越调】酒旗儿 陪雅斋万户游仙都洞天 千古藏真洞,一柱立晴空, 石笋参差似太华峰,醉入天台梦。 绿树溪边晚风,碧云不动,粉香吹下芙蓉。
白话文翻译:
陪同雅斋的万户游览仙都洞天, 千古的藏真洞,一根石柱直立在晴朗的天空, 石笋参差不齐,宛如太华峰,我醉入天台的梦境。 绿树环绕的溪边,晚风吹拂, 碧云静止不动,粉香仿佛从芙蓉花中吹下。
注释:
- 雅斋万户:指高雅的书斋和尊贵的万户(官职名)。
- 仙都洞天:道教中的仙境,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 千古藏真洞:指历史悠久的藏真洞,可能是指道教中的一个圣地。
- 一柱立晴空:形容石柱高耸入云,直插晴空。
- 石笋参差:形容石柱形状像石笋,参差不齐。
- 太华峰:指华山的主峰,以险峻著称。
- 天台梦:指梦境中的天台山,道教圣地之一。
- 碧云不动:形容云彩静止不动,可能指天空的宁静。
- 粉香吹下芙蓉:形容花香飘散,如同从芙蓉花中吹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乔吉是元代诗人,其作品多以山水、自然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这首诗描绘了陪同高官游览道教圣地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陪同高官游览道教圣地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元素,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陪同高官游览道教圣地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元素,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高雅生活的追求。诗中“千古藏真洞,一柱立晴空”描绘了道教圣地的神秘和高耸,而“石笋参差似太华峰”则通过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最后几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如“绿树溪边晚风,碧云不动”,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古藏真洞,一柱立晴空”:描绘了道教圣地的神秘和高耸,通过“千古”和“一柱”两个词语,强调了圣地的历史悠久和石柱的雄伟。
- “石笋参差似太华峰”:通过比喻手法,将石柱的形状与华山的主峰相比,增强了诗歌的意象效果。
- “醉入天台梦”:表达了诗人对道教圣地的向往,通过“醉入”和“梦”两个词语,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 “绿树溪边晚风,碧云不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 “粉香吹下芙蓉”:通过描绘花香飘散的情景,增强了诗歌的感官效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笋参差似太华峰”,将石柱的形状与华山的主峰相比,增强了诗歌的意象效果。
- 拟人:如“碧云不动”,将云彩拟人化,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 对仗:如“千古藏真洞,一柱立晴空”,通过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元素,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千古藏真洞:象征道教圣地的神秘和历史悠久。
- 一柱立晴空:象征石柱的雄伟和高耸。
- 石笋参差:象征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美丽。
- 天台梦:象征道教圣地的神秘和梦幻。
- 绿树溪边晚风:象征自然景观的宁静和祥和。
- 碧云不动:象征天空的宁静和祥和。
- 粉香吹下芙蓉:象征花香的飘散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古藏真洞”指的是什么? A. 道教圣地 B. 佛教圣地 C. 历史遗迹 D. 自然景观
-
诗中“石笋参差似太华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醉入天台梦”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道教圣地的向往 B.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C. 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D. 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与本诗的自然景观描绘有相似之处。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与本诗: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李白的《庐山谣》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壮丽描绘,而本诗则更注重对道教文化的表达。
- 王维《山居秋暝》与本诗: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但王维的《山居秋暝》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宁静描绘,而本诗则更注重对道教文化的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中国道教文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