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5-01-27 03:16: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暝欺花,轻寒罨梦,雨中闲数垆熏。
门外芳苔,印他金齿无痕。近来祇惯吟春草,
纵题书不寄朝云。听灯前一晌潇潇,冷了芳樽。
天涯兄弟圆如月,好香羹频絮,佳茗同温。
几日东风,吹来软梦如尘。连昌旧种无多柳,
甚听来未觉消魂。且今宵刻烛西堂,同赋婪春。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薄雾欺骗了花朵,轻微的寒意缠绕着梦境,
在雨中悠闲地数着烟熏的炉火。
门外的芳苔上,留下了他金色牙齿的无痕印记。
最近我只是习惯吟唱春草,
即使写下诗句也不寄给朝霞。
听着灯前潇潇的雨声,酒杯冷却了芳香的酒。
天涯的兄弟如同圆月,
美味的羹汤常常交谈,佳茗温暖同饮。
几天的东风,吹来了如尘般柔软的梦。
连昌的旧柳不多,
听来却不觉得消魂。
今夜在西堂点燃烛光,
共赋这贪恋春色的诗句。
注释:
- 薄暝:指薄薄的夜色或暮色。
- 罨梦:轻轻地包裹着梦。
- 垆熏:指烟熏的香炉。
- 芳苔:指芳香的苔藓。
- 金齿:指金色的牙齿,这里指特殊的人物或情感的印记。
- 朝云:指清晨的云彩,象征美好的时光。
- 潇潇:形容雨声细腻。
- 芳樽:指盛放香酒的酒杯。
- 佳茗:美味的茶。
- 连昌:古代地名,指柳树的生长。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樊增祥,清代诗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
- 创作背景:在清代,文人以诗词抒发情感并寄托理想,此诗写于一个春雨绵绵的夜晚,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友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樊增祥的《高阳台》是一首描绘细腻情感和自然景致的诗。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薄暮时分的场景,薄雾和轻寒交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柔和的氛围。诗人通过描写雨中的闲适时光,表达了对生活的悠闲态度。门外的芳苔和金齿无痕的印记,暗示着往日的回忆与情感的流逝。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兄弟情谊的描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连结。东风送来的柔软梦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柳树的稀少和消魂的感觉又让人意识到岁月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
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既有对春光的眷恋,也有对过往的追忆。诗人通过对自然和友情的描绘,展现了人生命中的点滴温暖和人生的无常。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薄暝欺花:薄暮的景色让花朵看起来更为娇嫩。
- 轻寒罨梦:微寒的气息包裹着梦,营造出梦境的轻柔。
- 雨中闲数垆熏:在雨中惬意地数着香炉的烟火,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
- 门外芳苔:暗示了生活中的细腻与美好。
- 印他金齿无痕:隐喻对某人的思念,留下的只有模糊的记忆。
- 近来祇惯吟春草: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沉醉与习惯。
- 纵题书不寄朝云:即使写下美好的诗句也不愿寄出,表现一种孤独感。
- 听灯前一晌潇潇:灯前的潇潇雨声让人沉醉,酒也因此冷却。
- 天涯兄弟圆如月:兄弟的情谊如同圆月般圆满。
- 好香羹频絮,佳茗同温:温暖的茶与美味的羹汤,营造出温馨的聚会氛围。
- 几日东风,吹来软梦如尘:东风带来了柔软的梦境。
- 连昌旧种无多柳: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柳树虽少,但情感依旧。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东风”比作梦境的引导)、拟人(如“薄暝欺花”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味)、对仗(如“好香羹频絮,佳茗同温”)等手法,展示了诗人的语言技巧和艺术特点。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流逝时光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薄暝:象征暮色的温柔与宁静。
- 芳苔:代表着自然的美好与纯真。
- 金齿:象征着难以磨灭的记忆与人际关系的印记。
- 东风: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薄暝欺花”中的“薄暝”指的是什么?
- A) 清晨的雾气
- B) 傍晚的薄暮
- C) 昼日的阳光
-
诗中提到的“芳樽”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酒杯
- C) 香炉
-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与失落
- B) 对自然与友情的热爱
- C) 对权力的渴望
-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樊增祥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两者在表达自然与情感的方式上各有千秋,前者温柔细腻,后者豪放洒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樊增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