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宛转怜香》
时间: 2025-01-22 05:00: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宛转怜香
作者: 蒋捷 〔宋代〕
宛转怜香,徘徊顾影,临芳更倚苔身。
多谢残英,飞来远远随人。
回头却望晴檐下,等几番小摘微薰。
到而今独袅鞭梢,笑不成春。
愁吟未了烟林晓,有垂杨夹路,也为轻嚬。
今夜山窗,还绕梨云。
行囊不是吴笺少,问倩谁去写花真。
待归时,叶底红肥,细雨如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春日里对花香的怜惜与思念。她在花前徘徊,回望自己的身影,依偎在芳草间。感谢那些残留的花瓣,仿佛它们也随人而来。回头看晴朗的屋檐下,期待几次小摘花香。如今,只剩下独自的叹息,春天的笑声难以再现。愁苦的吟唱在清晨的烟雾中未曾结束,路旁垂柳也似乎在轻轻皱眉。今晚在山间的窗前,依然绕着梨花的云影。行囊中并不缺少吴笺,问谁能为我写下这花的真情。待我归来时,叶下的花肥美,细雨如尘飞舞。
注释
- 宛转:形容声音柔和动听,这里可引申为对花香的怜惜。
- 顾影:回头看自己的影子,这里暗示孤独的情感。
- 临芳:指在花前。
- 残英:指残留的花瓣。
- 晴檐:晴朗的屋檐,象征宁静和美好。
- 鞭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轻嚬:轻轻皱眉,表达忧愁。
- 梨云:形容梨花的云影,富有诗意。
- 吴笺:指吴地的纸张,象征书信或记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捷,字子乔,号云舫,南宋词人,生于江苏,擅长词作,尤其以婉约风格著称。他的词多描写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色,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高阳台·宛转怜香》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诗人通过对春花的描绘,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高阳台·宛转怜香》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词人对春天花香的深情眷恋。开篇“宛转怜香”便道出了一种柔美的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昔的怀念。词中反复提及的“残英”、“小摘微薰”,不仅描绘了春花的美丽,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词人以“回头却望晴檐下”的细腻笔触,表现出一种追忆与惆怅,似乎在感叹过往的美好已成追忆。接着用“愁吟未了烟林晓”表达了对春天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这样的情感在烟雾缭绕的清晨中显得格外清晰。整首词在景与情的交融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宛转怜香,徘徊顾影,临芳更倚苔身:描绘一位女子在花前徘徊,感受花香,回望自己的身影,表达了对花香的怜惜和孤独。
- 多谢残英,飞来远远随人:感谢那些飞来的残留花瓣,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
- 回头却望晴檐下,等几番小摘微薰:回望晴朗的屋檐,期待着几次小摘花香的机会。
- 到而今独袅鞭梢,笑不成春:如今年华已逝,春天的笑声再也无法重现,感慨时光流逝。
- 愁吟未了烟林晓,有垂杨夹路,也为轻嚬:愁苦的吟唱在清晨的烟雾中未完,路旁的垂柳似乎也在为之皱眉。
- 今夜山窗,还绕梨云:今晚在山间窗前,依旧有梨花的云影,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行囊不是吴笺少,问倩谁去写花真:行囊中并不缺少书信,询问谁能为我写下花的真实情感。
- 待归时,叶底红肥,细雨如尘:待我归来时,叶下的花肥美,细雨如尘,构成一种温柔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香比作美好的情感,暗示情感的复杂与脆弱。
- 拟人:如“轻嚬”使柳树似乎有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词中的“晴檐下”与“烟林晓”形成对比,增强了视觉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春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美好回忆的追寻,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香:象征美好与青春,代表着生命的韵味。
- 晴檐:象征宁静与安逸,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
- 垂杨:象征忧愁与思念,表达了对过往的感慨。
- 细雨:象征柔情与细腻,增强了诗的情感层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宛转怜香”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轻松愉快
B. 细腻的思念
C. 激烈的争吵 -
诗中提到的“晴檐”象征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过往的美好
C. 自然的宁静 -
词中“待归时,叶底红肥,细雨如尘”表达了什么? A. 对未来的渴望
B. 对生命的无奈
C. 对美好时光的眷恋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蒋捷的《高阳台·宛转怜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前者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生命的脆弱,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对往昔情感的怀念与追忆。两者结合展现了南宋词人对情感细腻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