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9:48: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 其二
作者: 王用宾
共和娇似婴儿,呱呱坠地。号,重翻覆鼎,便多灾祟。
唐末群藩,周衰列国,滥干纲纪。赖南天一柱,扶舆正气,
诣行在,陈奇计。直捣幽燕非策,要诸侯自先携贰。
连横合纵,说秦游楚,宣明宗旨。一炬咸阳,关河失守,
江淮无蔽。看旌旗北向,建瓴高屋,顺流而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共和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脆弱和种种困难。共和就像刚出生的婴儿,稚嫩而不稳。历史上,重大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灾难。唐末,群雄并起,周朝衰落,国家动乱,法纪松弛。幸而有南天一柱,支撑着国家的正气,提出了奇妙的治理方案。直接对抗幽燕并非良策,关键在于各诸侯能够自觉团结。通过连横和合纵的策略,劝说秦国游说楚国,宣扬统一的宗旨。然而,一把火焚烧咸阳,国家的边关失守,江淮地区毫无防护。此时看着旌旗朝北飘扬,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顺势而流。
注释
- 共和:指代新建立的政体,象征着变革和希望。
- 呱呱坠地:形容刚出生的婴儿,暗喻新政权的脆弱。
- 重翻覆鼎:比喻国家的动荡和权力的反复无常。
- 南天一柱:指能够支撑国家正气的力量,可能指的是某个历史人物或思想。
- 幽燕:指代当时的北方地区,历史上曾是政权争夺的焦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用宾,近代诗人,生平尚无详细记载,作品多涉及国家政治和历史变革,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中国历史的动荡时期,反映了政治变革带来的不安和对未来的思考。王用宾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共和制度的期待和对当时乱世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水龙吟 其二》通过对比和历史回溯,展现了王用宾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开篇以“共和娇似婴儿”开场,形象地描绘了新政体的脆弱与不成熟。这种比喻不仅将政治制度与生命的诞生联系在一起,更暗含了对新生事物的期许和担忧。接着,诗人回顾了唐末的历史动荡,指出群雄并起、法纪松弛的现象,流露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在诗中,王用宾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提到“要诸侯自先携贰”,这是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刻反思。他呼吁各方势力应当合作,而不是相互争斗。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最后,诗人以“看旌旗北向,建瓴高屋,顺流而至”作为结尾,象征着希望和未来的方向,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共和娇似婴儿:寓意新政权的脆弱。
- 呱呱坠地:强调新生事物的初生状态。
- 号,重翻覆鼎:国家动荡,政权不稳。
- 滥干纲纪:法治失序,社会混乱。
- 赖南天一柱:寄托希望于强大的支持力量。
- 直捣幽燕非策:强调军事策略的重要性。
- 连横合纵:政治联盟的智慧。
- 一炬咸阳:象征权力中心的破灭。
- 看旌旗北向:展现出向北方扩张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共和比作婴儿,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排比:在表达历史变迁时,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气势。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新政权的期待、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团结合作的呼吁,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和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婴儿:象征新兴政权的脆弱。
- 旌旗:代表国家的权力和希望。
- 南天一柱:象征强大的支持力量。
- 咸阳:历史上的权力中心,象征国家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共和娇似婴儿”中的“婴儿”比喻什么?
A. 新生事物的脆弱
B. 年轻的领导者
C. 仅指婴儿 -
诗中提到的“南天一柱”代表什么?
A. 地理位置
B. 国家正气的支持力量
C. 具体的人物 -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对历史的回顾
B. 对未来的希望与团结的呼唤
C. 对战争的赞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描绘了历史变迁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动荡时期的国家与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王用宾的《水龙吟》与陆游的《秋夜将晓》都反映了历史的动荡和对未来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政治,而后者着眼于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两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