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咏柳》

时间: 2025-01-11 10:54:49

莺啭上林春软。

蝉噪隋堤秋晚。

一样系兴亡。

碧丝长。

夜雨盈盈千颗。

点点清波滴破。

不但翠眉嚬。

泪珠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莺啭上林春软。
蝉噪隋堤秋晚。
一样系兴亡。
碧丝长。
夜雨盈盈千颗。
点点清波滴破。
不但翠眉嚬。
泪珠匀。

白话文翻译

黄莺在春天的上林中欢唱,声声悦耳。
蝉鸣在隋堤的秋晚,声声悠扬。
无论是春秋交替,兴亡更替,都是一样的情感。
那碧绿的丝线仿佛无尽延长。
夜雨细密如珠,滴落成千上万颗。
点点清波被雨滴打破,荡漾开来。
不仅是那翠眉微微皱起,
泪珠也悄然滑落,匀称而下。

注释

  • 莺啭:黄莺歌唱,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 蝉噪:蝉的鸣叫,象征夏末秋初的时节。
  • 兴亡:指国家的兴起和覆灭,表达对历史命运的感慨。
  • 碧丝:指柳枝,常用来象征柔美的事物。
  • 盈盈:形容雨水细密而丰盈。
  • 滴破:雨滴落在水面上,形成波纹。

典故解析

“上林”指的是汉代的上林苑,是皇家园林,象征繁华与美好;“隋堤”指的是隋代的堤岸,暗示历史的变迁与沧桑;诗中提到的兴亡则是对历史兴衰的普遍感慨,常见于古代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和诗人,生于湖南,精通儒、道、释三家,著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他的诗风清丽典雅,兼具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昭君怨 咏柳》写于明代末期,国家动荡,民众苦难,诗人借柳抒发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寄托,表现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秋时节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开头的“莺啭上林春软”以春天的生机勃勃引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美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而“蝉噪隋堤秋晚”则转向秋天,象征着时光流逝,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在这两种季节之间,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一样系兴亡”,无论是春的繁华还是秋的萧瑟,都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诗中“碧丝长”以柳作象,形象地展现了柳树的柔美与生命的延续,暗含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接着的“夜雨盈盈千颗”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孤寂夜晚中的感伤与思索。最后一句“不但翠眉嚬,泪珠匀”更是将内心的忧愁与外在的景象结合,深刻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整首诗以其清新的意象、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展现出王夫之的诗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莺啭上林春软:描绘春天的上林苑,黄莺欢唱,生气勃勃。
  2. 蝉噪隋堤秋晚:展现秋天的隋堤,蝉声悠扬,暗示时光流逝。
  3. 一样系兴亡:春秋之间,历史的兴衰是相同的,带有哲理思考。
  4. 碧丝长:柳枝的柔美,象征生命的延续与美好的向往。
  5. 夜雨盈盈千颗:夜雨细密,营造出一种细腻的情感氛围。
  6. 点点清波滴破:雨滴打破水面的波纹,象征内心的波动。
  7. 不但翠眉嚬:不仅眉头紧锁,暗示忧愁与思考。
  8. 泪珠匀:泪水如珠,表达内心的感伤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比作柔美的事物,增添了诗的情感。
  • 拟人:描写了自然景象如莺声、蝉声,赋予其人的情感。
  • 对仗:如“春软”与“秋晚”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秋的景象描绘和对兴亡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象征柔美与生命的延续。
  • :象征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莺啭”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兴亡”指的是什么?

    • A. 国家兴衰
    • B. 个人成败
    • C. 自然变化
    • D. 友情离散
  3. “碧丝长”中的“碧丝”指的是什么?

    • A. 柳枝
    • B. 花瓣
    • C. 细雨
    • D. 星光

答案

  1. A. 春天
  2. A. 国家兴衰
  3. A. 柳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夫之的《昭君怨 咏柳》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夫之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而李白则更多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超然的态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王夫之诗文集》
  • 《明清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