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玉楼春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5:31:00

人意共怜花月满。

花好月圆人又散。

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

草树争春红影乱。

一唱鸡声千万怨。

任教迟日更添长,能得几时抬眼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玉楼春 其一
作者: 张先 〔宋代〕

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
草树争春红影乱。一唱鸡声千万怨。
任教迟日更添长,能得几时抬眼看。

白话文翻译:

人们都怜惜这满月与鲜花,但花好月圆时,人却已各自分散。
欢情已经随那远去的云彩而去,往昔的种种仿佛幽梦已断。
草木争相吐露春色,红影交错,令人感到惆怅。一声鸡鸣,千般怨恨随之而起。
就算白天的时间再长,我们又能有多少机会抬头观赏呢?

注释:

字词注释:

  1. :怜惜、同情。
  2. :强调圆满、完整。
  3. :追逐。
  4. 幽梦:形容往事如梦,幽暗而遥远。
  5. 草树:指春天的植物。
  6. 红影乱:春色交错,景象美好但又令人感伤。

典故解析:

  • “花好月圆”常用来形容美好的时光和团圆的场合。
  • “鸡声”在古诗中常象征清晨,带来新的开始,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维城,号浮丘,北宋著名词人,擅长词作,风格婉约细腻,情感真挚。其作品多描写人生感悟与自然风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人事的无常,表现对亲情、友情的怀念与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往昔欢聚时光的怀念与对人事分散的惆怅。开头一句“人意共怜花月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花好月圆的美好更是引发人们的共情。然而,紧接着“人又散”则转入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人世间的聚散无常。

诗中“欢情去逐远云空”一句,运用了“云空”这一意象,象征着美好情感的流逝与消散,往昔的种种仿佛如梦般已然断裂,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而“草树争春红影乱”则通过春色的纷繁,暗示着人世间的繁华与短暂,尽管草木争春,但一声“鸡鸣”却又引发“千万怨”,更是将诗人的愁苦情怀推向高潮。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美好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未来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与感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意共怜花月满:人们共同感慨花与月的美好。
  2. 花好月圆人又散:然而美好的时刻,人与人却终要分离。
  3. 欢情去逐远云空:快乐的情感如同远去的云彩,难以追逐。
  4. 往事过如幽梦断:往日的经历如同幽梦一般,已然断裂。
  5. 草树争春红影乱:春天的草木争相吐露新绿,景象繁华而又纷乱。
  6. 一唱鸡声千万怨:鸡鸣声中,带来无数的怨恨与感伤。
  7. 任教迟日更添长:即便日子再长,时光依旧无情。
  8. 能得几时抬眼看:又有多少时光可以抬头去观赏这一切呢?

修辞手法:

  • 对比:将花好月圆与人散对比,强化情感的无奈。
  • 比喻:将过往的美好比作“幽梦”,增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拟人:草树“争春”,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情感的代入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人生的哲理和情感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美好、青春与短暂。
  2. :象征团圆、思念与忧愁。
  3. :象征流逝的时间与无法抓住的情感。
  4. 鸡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继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花好月圆”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好时光
    • B. 伤心分离
    • C. 未来希望
      答案: A
  2. 诗中提到的“鸡鸣”代表什么?

    • A. 新的开始
    • B. 旧时光
    • C. 失落
      答案: A
  3. 此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快乐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先的《木兰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张先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李清照则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张先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