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无射羽,俗名羽调为怀宁赵仇香赋)》

时间: 2025-01-26 04:04:31

香霏泛酒,瘴花初洗玉壶冰。

西风乍入吴城。

吹彻玉笙何处,曾说董双成。

奈司空经惯,未畅高情。

瑶台几层。

但梦绕、曲阑行。

空忆双蝉□翠,寂寂秋声。

堂空露凉,倩谁唤、行云来洞庭。

团扇月、只隔烟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霏泛酒,瘴花初洗玉壶冰。西风乍入吴城。吹彻玉笙何处,曾说董双成。奈司空经惯,未畅高情。瑶台几层。但梦绕曲阑行。空忆双蝉翠,寂寂秋声。堂空露凉,倩谁唤行云来洞庭。团扇月只隔烟屏。

白话文翻译

香气弥漫,酒杯轻摇,瘴气花刚刚洗净如玉壶里的冰。西风忽然吹入吴城,吹响了玉笙,不知它吹向何方,曾经提到过董双成。奈何司空已经习惯了,难以畅快表达高昂的情感。瑶台高耸几层,唯有梦中徘徊在曲阑之间。空自怀念那双蝉的翠色,秋声寂寂。堂内空旷,露水凉爽,谁能唤来行云到洞庭湖?团扇和明月之间只隔着一层烟雾。

注释

  • 香霏:香气弥漫的雾气。
  • 瘴花:瘴气中的花,指生长在瘴气环境中的花。
  • 玉壶冰:比喻清凉、纯洁,形容酒的冰凉。
  • 董双成:可能为历史人物或特指某种情感。
  • 司空:古代官职,这里意指经历丰富的人。
  • 瑶台:象征高雅的地方,常用来形容仙境或理想境界。

典故解析

  • 董双成: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位有名望的人物,其事迹或情感常被人提起,象征着情感的寄托。
  • 瑶台: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示高远的境界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文英,号湘女,南宋时期的词人,擅长写词,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的一个秋天,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影响,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婆罗门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情景,运用香气、酒、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中提到的西风、玉笙、瑶台等物象,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巧妙地将自然与情感结合,展现了宋代词人特有的抒情风格。诗句“空忆双蝉翠,寂寂秋声”更是将怀旧之情渗透到字里行间,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思乡情。整首词浑然一体,情感真挚,是吴文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香霏泛酒:开头便以香气和酒引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 瘴花初洗玉壶冰:运用比喻,将花和酒的清凉感结合,显示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情感。
  • 西风乍入吴城:转入自然环境,西风的突然来临,象征着变化和不安。
  • 吹彻玉笙何处,曾说董双成:提到音乐和历史人物,暗示着对往事的追忆。
  • 奈司空经惯,未畅高情:表达了内心的压抑和对情感的渴望。
  • 瑶台几层:象征着理想和追求的高度。
  • 但梦绕曲阑行:梦中徘徊,展现出一种对过去的眷恋。
  • 空忆双蝉翠,寂寂秋声:进一步描绘孤独和思念之情。
  • 堂空露凉,倩谁唤行云来洞庭:最后一句表达出一种渴望和对理想状态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壶冰”形容酒的清凉。
  • 拟人:如“倩谁唤行云”,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往事的怀念,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霏:象征着温柔和美好。
  • 西风:代表着变迁与失落。
  • 双蝉翠:象征着青春和美好回忆。
  • 瑶台:代表理想和高远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香霏泛酒”中的“香霏”是什么意象?

    • A. 花香
    • B. 香气弥漫的雾气
    • C. 美酒
    • D. 秋风
  2. “奈司空经惯”中的“司空”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古代官职
    • C. 一种乐器
    • D. 诗人的名字
  3. 诗中提到的“瑶台几层”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风景
    • B. 理想和追求的高度
    • C. 现实生活
    • D. 一种情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与吴文英的作品都表现出对往事的深切怀念与抒发情感的细腻,然而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女性的情感世界,吴文英则在自然与情感的结合上更为突出。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