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龙吟·堕虹际》
时间: 2025-01-11 14:01: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龙吟·堕虹际
作者:吴文英
堕虹际。层观翠冷玲珑,五云飞起。玉虬萦结城根,澹烟半野,斜阳半市。瞰危睇。门巷去来车马,梦游宫蚁。秦鬟古色凝愁,镜中暗换,明眸皓齿。东海青桑生处,劲风吹浅,瀛洲清泚。山影泛出琼壶,碧树人世。枪芽焙绿,曾试云根味。岩流溅涎香惯搅,娇龙春睡。露草啼清泪。酒香断到,文丘废隧。今古秋声里。情漫黯寒鸦孤村流水。半空画角,落梅花地。
白话文翻译
在彩虹的边际,层峦叠嶂的冷翠玲珑,五朵云彩飞起。玉龙缠绕着城根,淡淡的烟雾笼罩着田野,斜阳洒落在半个市场上。我高高在上眺望街道,车马来往,恍若在梦中游走宫殿。古色古香的秦鬟凝聚着愁绪,镜中暗自变换着明眸皓齿。东海青桑生长的地方,阵阵劲风拂过,瀛洲的水面清澈见底。山影漂浮出琼壶,碧绿的树木映衬着人世间的景象。春芽焙绿,曾经品尝过云根的滋味。岩流溅起的香气常常搅动着,娇龙在春天的梦中沉睡。露水洒落在草上,啼哭的声音清晰如泪。酒香断绝,文丘的隧道被遗弃。在今古秋声的交汇中,情思漫延,孤独的寒鸦在村落和流水间徘徊。半空中画角声响,梅花如雨落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瑞龙吟:古代文人用以表达对祥瑞的赞美之词。
- 堕虹际:指彩虹的边缘。
- 玉虬:比喻美丽的事物,常用来指代美好的景象或生灵。
- 秦鬟:古代女性的发饰,象征着古典美。
- 梦游宫蚁:形容在梦中游历宫殿、庭院,象征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 琼壶:传说中的美酒,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和欢乐。
典故解析:
- 秦鬟古色:反映了古典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传统美的追求。
- 瀛洲: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理想的生活和人间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宋代词人,字文英,号湘阴,生于北宋末年,活跃于南宋,擅长写作词,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他的词风细腻婉约,情感真挚,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瑞龙吟·堕虹际》创作于吴文英的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考,体现了对时光流逝与人世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瑞龙吟·堕虹际》是一首典雅而充满哲思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头以“堕虹际”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梦幻的境界,层峦叠嶂与五云飞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玉虬萦结城根”与“澹烟半野”的对比,展现出城市与自然的交融,给人以宁静之感。
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外部世界结合,表现出对过往美好回忆的怀念与对现世的淡淡愁绪。尤其是“秦鬟古色凝愁”一句,传达出对传统美的追求与无奈。最后,诗人用“情漫黯寒鸦孤村流水”来结束,既有对乡村宁静的描绘,也暗含对孤独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索。
整首词在意象的选择上极为讲究,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情感的流露,使得作品既有视觉的美感,又富有情感的厚度,彰显出吴文英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堕虹际:引入诗的主题,彩虹的边际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层观翠冷玲珑,五云飞起:描绘自然景象,层峦叠嶂的美丽。
- 玉虬萦结城根:玉龙的比喻,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与城市的结合。
- 澹烟半野,斜阳半市: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宁静与温暖。
- 门巷去来车马,梦游宫蚁: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无拘无束的梦想。
- 秦鬟古色凝愁:古典文化的象征,体现出对传统美的追求。
- 东海青桑生处,劲风吹浅,瀛洲清泚:描绘理想的生活境界。
- 枪芽焙绿,曾试云根味:自然的生机与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 今古秋声里: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
- 情漫黯寒鸦孤村流水:表现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虬”、“寒鸦”等,形象生动。
- 拟人:如“露草啼清泪”,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斜阳半市,澹烟半野”,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丰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彩虹:象征美好与希望。
- 云彩:自然的变化与自由。
- 玉虬:象征灵动与美丽。
- 寒鸦:象征孤独与思索。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瑞龙吟·堕虹际》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吴文英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秦鬟”象征什么?
- A) 传统美
- B) 现代风格
- C) 自然景观
- D) 个人情感
-
诗中“露草啼清泪”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 D) 排比
答案:
- C) 吴文英
- A) 传统美
- B) 拟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吴文英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都擅长描绘自然美,但吴文英更侧重于哲理与思考,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文学名篇赏析》
- 《吴文英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