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时间: 2025-04-29 01:29:02

细雨宵潜湿,青桐叶半凋。

临池弱柳万千娇。

系惯离情,系不住魂销。

唤起重帏醉,谁家弄玉箫。

秋声怕问广陵潮。

吹入秋心,吹不展芭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细雨宵潜湿,青桐叶半凋。临池弱柳万千娇。系惯离情,系不住魂销。唤起重帏醉,谁家弄玉箫。秋声怕问广陵潮。吹入秋心,吹不展芭蕉。

白话文翻译:

夜里细雨潜滋润着大地,青桐树的叶子已经开始凋落。池边的柔弱柳树娇艳欲滴。虽然习惯了离愁别绪,却依然无法留住那消散的灵魂。呼唤着重重帷幕醉入梦乡,究竟是哪家的女子在吹奏玉箫?秋风的声音让我不敢询问广陵的潮水。它吹入了我的秋心,却无法使芭蕉的叶子舒展开来。

注释:

  • 细雨宵潜湿:细雨在夜间悄然滋润。
  • 青桐:一种树木,象征清雅和高洁。
  • 弱柳:形容柳树柔弱而美丽。
  • 系惯离情:习惯于离别的情感。
  • 魂销:灵魂消散,指思念之苦。
  • 弄玉箫:指人吹奏的箫,可能暗指美丽的女子。
  • 广陵潮:广陵在古时是指扬州,潮水象征离愁。
  • 秋心:秋天的心情,感受到的孤独和惆怅。
  • 芭蕉:芭蕉叶常用来象征孤独与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穆,字子华,清代诗人,擅长写词,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在细雨秋夜中的孤寂和对往事的追忆,表现了深厚的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

《南歌子》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秋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深切感受。开篇的“细雨宵潜湿”让人感受到夜的静谧与湿润,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接着,青桐和弱柳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脆弱与柔情。诗中反复提到“离情”,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随着“唤起重帏醉”,诗人把自己沉浸在梦幻中,试图忘却现实中的孤独与痛苦。然而“谁家弄玉箫”又将他拉回现实,让人感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最后,秋声与芭蕉的意象结合,形成一种无法言说的凄凉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整首词在意象的构建和情感的流露上都极具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细雨宵潜湿:细雨在夜间悄悄滋润,暗示着温柔的情感。
    • 青桐叶半凋:青桐的叶子已经开始凋落,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临池弱柳万千娇:柳树在水边显得娇嫩,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柔情。
    • 系惯离情,系不住魂销:习惯了离别,但却无法挽留消失的灵魂,表现了对离别的无奈与痛苦。
    • 唤起重帏醉:试图在梦中找到一丝慰藉,反映了诗人渴望逃避现实的心情。
    • 谁家弄玉箫:引入外界的美好,带来思念与幻想。
    • 秋声怕问广陵潮:秋声让人感到不安,象征对过去的回忆与无奈。
    • 吹入秋心,吹不展芭蕉:秋风吹入心中,无法使芭蕉的叶子舒展,表现了内心的压抑与孤独。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细雨比作滋润情感,强化了情感的细腻。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共鸣。
    • 对仗:运用工整的对仗句式,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离愁别绪展开,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对现状的无奈,以及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 细雨:象征温柔与细腻的情感。
  • 青桐、弱柳:代表青春与柔美,寄托对过往的追忆。
  • 弄玉箫:象征美好与幻想,代表对理想与爱情的向往。
  • 秋声、广陵潮:代表时光的流逝与离愁,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气氛。
  • 芭蕉:象征孤独,表达了内心无法释怀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桐”象征什么? a) 美丽的爱情
    b) 青春与高洁
    c) 生命的无常
    正确答案:b

  2. “唤起重帏醉”中“重帏”指的是什么? a) 帷幔
    b) 梦境
    c) 酒
    正确答案:a

  3.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a) 喜悦
    b) 孤独与惆怅
    c) 轻松
    正确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 苏穆的《南歌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爱情与离别的思考,但前者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后者则更关注内心情感的细腻流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名家名作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