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外霏微雨弄晴,乱红狼藉过清明。
伤春正苦无聊甚,接接欣闻噪鹊声。
白话文翻译
外面细雨轻轻飘洒,雨过天晴,春意盎然。
满地的花瓣纷乱不堪,正值清明节,令人伤春的情绪愈加沉重,
但此时却忽然听到喜鹊在鸣叫,心中稍微安慰。
注释
- 霏:形容细小的雨。
- 狼藉:形容东西散乱不堪,杂乱无章。
- 清明:指清明节,是春季的重要节日,通常在每年4月5日前后。
- 伤春:感伤春天的短暂与美好,表达一种忧伤的情绪。
- 欣闻:高兴地听到。
典故解析
-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扫墓祭祖、踏青游玩的习俗,体现了对春天的珍惜和对逝去的哀悼。
- 噪鹊声:在民间传说中,喜鹊被认为是传递好消息的鸟,象征着喜庆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名道,字子华,号少华,生于北宋时期,因其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春天,恰逢清明时节,诗人感受到春天的脆弱与美丽,以及人们在这个时节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情感交织。开头两句“花外霏微雨弄晴”描绘了春雨过后,阳光透过云层的情景,给人以清新、明亮的感觉,仿佛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接下来的“乱红狼藉过清明”则转入了对春天短暂的惋惜,地上散落的花瓣象征着春天的易逝和生命的无常,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伤感。
第三句“伤春正苦无聊甚”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情绪,似乎在探讨春光虽美,却难掩内心的孤寂与烦闷。这种对比形成了诗的情感张力,令读者体会到在美丽的春天中潜藏的忧伤。最后一句“接接欣闻噪鹊声”则象征着希望与生机,喜鹊的鸣叫仿佛传递着春天的消息,让诗人的心情得到了一丝慰藉,暗示着生活仍在继续,未来还有希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情感,使读者在春天的美丽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春雨后的景象,表达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第二联:通过“乱红狼藉”表现春天的短暂与无常,增强伤春的情感。
- 第三联:揭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聊。
- 第四联:引入喜鹊的声音,象征希望,给诗人带来一丝安慰。
-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如“霏微雨弄晴”将雨与晴天的变化形象化,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尤其在第一、第二句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逝去的哀伤,以及在忧伤中渗透的希望。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生命的滋润与春天的生机。
- 花瓣:象征春天的短暂与生命的易逝。
- 清明:代表春天的节气,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逝者的追思。
- 喜鹊:象征着喜庆与希望,给人带来安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霏微雨”主要描写了什么? A. 春天的阳光
B. 春天的细雨
C. 春天的风 -
“乱红狼藉”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春天的美丽
B. 春天的短暂
C. 春天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噪鹊声”,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无常
B. 喜庆与希望
C. 伤感与孤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春天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国事的忧虑。
- 李白《静夜思》:虽同样抒发思念之情,但更加个人化,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