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裴迪 〔唐代〕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白话文翻译:
离灞陵不远的地方,我在这里安居已有十年。 走进门,穿过竹林小径,留下客人聆听山泉的声音。 鸟儿在深林中鸣叫,我心闲适地坐在夕阳下。 虚浮的名声究竟有何益处?从今往后,我愿专心修行禅道。
注释:
- 灞陵: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古代为长安城的一部分。
- 安居:指长期居住在某地。
- 穿竹径:穿过竹林间的小路。
- 鸟啭:鸟儿的鸣叫声。
- 落照:夕阳的余晖。
- 浮名:虚名,不实在的名声。
- 栖禅:指专心修行禅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裴迪,唐代诗人,与王维、崔兴宗等人为友,常一同游历山水,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裴迪在感化寺昙兴上人的山院中居住多年,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宁静生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院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诗中“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描绘了山院的幽静,而“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则展现了诗人的闲适心境。最后两句“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浮名的否定和对禅修的渴望,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诗人居住在离灞陵不远的地方,已经安居了十年,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深厚感情。
-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描绘了山院的幽静,竹径和山泉的声音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通过鸟鸣和夕阳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闲适心境。
-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浮名的否定和对禅修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中的“入门”与“留客”,“穿竹径”与“听山泉”形成对仗。
- 拟人:如“鸟啭深林里”中的“鸟啭”赋予鸟儿以人的行为,增强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
意象分析:
- 竹径:象征幽静和隐逸。
- 山泉:象征清新和宁静。
- 鸟啭:象征自然的和谐。
- 落照:象征宁静和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地名“灞陵”位于哪个城市? A. 北京 B. 西安 C. 南京 D. 洛阳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名利 B. 厌倦世俗 C. 热爱战争 D. 崇尚科学
- “浮名竟何益”中的“浮名”指的是什么? A. 实在的名声 B. 虚浮的名声 C. 好的名声 D. 坏的名声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诗词对比:
- 裴迪的《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但裴迪的诗更强调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禅修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裴迪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裴迪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