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原文展示
《野色》
作者:林东屿 〔宋代〕
苍茫一片谁能画,不着云烟态自殊。
漠漠平田新雨后,悠悠芳草夕阳馀。
水光低映浓如染,天影遥连淡欲无。
可恨风尘栖易混,石桥人断竹萧疏。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这幅广阔的自然景色,谁能够描绘呢?没有云雾的点缀,它的姿态已经不同寻常。新雨过后,平坦的田野显得更加清晰,傍晚的阳光洒在悠然的芳草上。水面闪烁着光影,浓得像是被染上了一层色彩,天边的影子遥远而淡薄,似乎没有尽头。可惜的是,世俗的风尘容易混淆视听,石桥上人迹稀少,竹林显得萧条而孤寂。
注释
- 苍茫:形容景色辽阔而模糊。
- 云烟:指云雾,意指自然景色中常见的元素。
- 漠漠:形容宽广而朦胧的样子。
- 悠悠:形容悠然自得的样子。
- 水光:指水面上的光影。
- 风尘:指世俗的喧嚣和繁杂。
- 竹萧疏:形容竹林稀疏而冷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东屿,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后期的文学风格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影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传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
创作背景
《野色》是林东屿在某次游历中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描绘,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喧嚣尘世的思考。
诗歌鉴赏
《野色》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切感受。诗的开头“苍茫一片谁能画”即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震撼,这种美丽是无法用笔墨充分表达的,反而显示出自然的无穷魅力。接着,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漠漠平田新雨后,悠悠芳草夕阳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而宁静的田园景象。
诗中“水光低映浓如染,天影遥连淡欲无”则运用了视觉对比,显现了水面与天空的交融,给人一种深邃而梦幻的感觉。最后一句“可恨风尘栖易混”则引入了一种对世俗的批判和对自然的眷恋,表现了诗人对清新自然的向往与对尘世纷扰的厌倦。
整体来看,《野色》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的诗,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审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茫一片谁能画:开篇即提出自然之美的无可描绘,表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 不着云烟态自殊:即使没有云雾的装点,自然景色依然独特。
- 漠漠平田新雨后:描绘雨后的田野,显得更加清新明亮。
- 悠悠芳草夕阳馀:傍晚的阳光洒在芳草上,增添了一份温暖与宁静。
- 水光低映浓如染:水面的光影浓重,似乎被染色,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 天影遥连淡欲无:天空的影子遥远而模糊,给人一种无尽的感觉。
- 可恨风尘栖易混:对纷扰尘世的厌恶,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的渴望。
- 石桥人断竹萧疏:描绘人迹罕至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孤寂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光低映浓如染”,形象地描绘水面光影的美丽。
- 对仗:整首诗中,许多句子都采用对仗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强。
- 拟人:通过“风尘栖易混”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世俗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清新田园生活的向往,渴望逃离尘世的纷扰,回归自然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茫:象征着广阔无垠的自然,代表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
- 夕阳:常常象征着温暖与宁静,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水光:象征着灵动与生命的流动,反映出自然的变化与美丽。
- 竹萧疏:象征着孤独与清冷,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开头句是什么?
- A. 漠漠平田新雨后
- B. 苍茫一片谁能画
- C. 可恨风尘栖易混
-
“水光低映浓如染”中的“浓如染”是指什么?
- A. 水面光影的美丽
- B. 天空的无边
- C. 夕阳的温暖
-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世俗的反思
- B. 对城市生活的热爱
- C.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山水的意境。
-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地的描写,表达了对别离的感伤,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