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铿华钟,伐灵鼓,青娥弹丝白苧舞。
文竿迎风雉振羽,长袖奋迅若云举。
博山雾合春濛濛,玉缸摇火生长虹,
翠荡红翻如梦中。
白话文翻译:
铿锵有力的钟声响起,灵动的鼓声也随之而来,
青衣少女弹奏着丝弦,舞动着白苧。
文竿迎风而立,像雉鸟在展翅振翅,
长袖飞舞,像云一样迅捷。
博山的雾气弥漫,春雨绵绵,
玉缸里的火焰摇曳,似乎在生出彩虹,
翠绿与红色交错翻飞,犹如梦境之中。
注释:
- 铿华:形容钟声清脆响亮。
- 伐灵鼓:锤击灵动的鼓声。
- 青娥:指年轻的女子,古代常用来形容舞者。
- 白苧:一种植物,可能指代舞蹈中的道具或舞者的服饰。
- 文竿:指舞者手中的道具,迎风摇曳。
- 博山:指一种香炉,形状如博山,常用来焚香。
- 玉缸:象征火焰和光明,可能暗含吉祥之意。
典故解析:
本诗中所提到的“青娥”、“文竿”等,构成了一种优雅的舞蹈画面,展示了古代文人对舞蹈艺术的赞美。“博山雾”常用来象征文人雅士的情怀,表明一种清雅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景星,元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国家的忠诚而闻名。刘基的诗歌常以豪放、清新而著称,富有真情实感。
创作背景:
《白苧词》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刘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反映了他内心的追求与理想。
诗歌鉴赏:
《白苧词》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活的舞蹈场景。诗歌以音响和动作为主线,描绘了舞者在音乐节拍中翩翩起舞的情景。诗中的“铿华钟”和“伐灵鼓”一开头便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氛围,吸引读者的注意。接着,“青娥弹丝白苧舞”描绘了舞者的优雅与灵动,仿佛可以看到她们在舞台上轻盈的身姿。
“文竿迎风雉振羽,长袖奋迅若云举”,这句通过比喻将舞者的动作与自然界的现象相结合,形成了生动的画面感。舞者的长袖像云一样轻盈,展现出柔美与力量的结合。后面“博山雾合春濛濛,玉缸摇火生长虹”的描写则进一步营造了一种梦幻的氛围,仿佛将观者带入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
整首诗歌不仅展现了舞蹈的美,也蕴含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通过音乐、舞蹈与自然的结合,诗人传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铿华钟,伐灵鼓:开头的声音描写,设定了节奏感和氛围。
- 青娥弹丝白苧舞:舞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生命力。
- 文竿迎风雉振羽:舞者的道具与自然结合,增添动感。
- 长袖奋迅若云举:比喻舞者的动作轻盈如云,展现优雅。
- 博山雾合春濛濛:意象丰富,环境描写渲染了氛围。
- 玉缸摇火生长虹:象征性的描写,暗示着美好的未来。
- 翠荡红翻如梦中:梦境般的效果,带来视觉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舞者的动作比作自然现象,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拟人:让无生命的物体(如文竿、长袖)具有人类的动作和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舞蹈的优雅与动感,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蕴藏着对生命的感悟,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铿华钟:象征着音乐与节奏。
- 青娥:代表舞者的青春与活力。
- 博山:象征文人雅士的情怀与精神。
- 玉缸: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娥”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舞者
C. 神话中的人物
D. 一种乐器 -
“博山雾合春濛濛”中的“博山”指的是: A. 山的名称
B. 一种香炉
C. 一种乐器
D. 一种动物 -
诗中描绘的舞者的动作被比喻为: A. 石头
B. 云
C. 水
D. 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侧重于悲伤与思乡之情。
- 《琵琶行》:通过音乐和舞蹈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基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