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吉中孚拜官归业》

时间: 2025-02-04 15:31:18

南入华阳洞,无人古树寒。

吟诗开旧帙,带绶上荒坛。

因病求归易,沾恩更隐难。

孟宗应献鲊,家近守渔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吉中孚拜官归业
作者: 李端 〔唐代〕

南入华阳洞,无人古树寒。
吟诗开旧帙,带绶上荒坛。
因病求归易,沾恩更隐难。
孟宗应献鲊,家近守渔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吉中孚的送别之情。诗人在南方的华阳洞中,那里冷冷清清,只有古老的树木。他在吟咏诗歌时,打开了陈旧的诗集,佩戴着官绶,登上了荒凉的坛子。因病回归故乡的愿望容易实现,但沾染恩惠后却更难隐退。提到孟宗献鲊的典故,暗示着他与家乡守渔官的联系。

注释:

  • 华阳洞:指的是位于四川的华阳洞,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吟诗开旧帙:吟诵诗歌,打开旧的书卷。
  • 带绶:佩戴官职的绶带,象征官位。
  • 荒坛:指的是偏僻的祭坛或演讲场所。
  • 因病求归易:因病而希望返回故乡的愿望容易。
  • 沾恩更隐难:得到恩惠后,更难以隐退。
  • 孟宗应献鲊:孟宗献鲊是指孟宗为了让母亲吃到鲊(鱼),在寒冬中挖竹笋的故事,象征孝心。
  • 守渔官:指的是负责渔业的官职,暗示与家乡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字君复,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因其作品常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怀与个人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端的友人吉中孚任职归来的时刻,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世俗官场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隐逸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南方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开篇描绘华阳洞的孤寂,使人感受到一种冷清与空旷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在“吟诗开旧帙”中,诗人似乎在借助古诗的力量,抒发自己对友人离去的惆怅。而“带绶上荒坛”则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的无奈与惆怅,尽管身处官位,内心却渴望回归自然与隐逸生活。

后两句中,诗人通过孟宗献鲊的典故,表达了对孝道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整体上看,李端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对政治的批判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入华阳洞:描绘诗人南行至华阳洞,暗示离别的开始。
  • 无人古树寒:表达洞中冷清的环境,传达孤独感。
  • 吟诗开旧帙:通过吟咏古诗来寄托情感,显示对文化的珍视。
  • 带绶上荒坛:身负官职,却感到荒凉,暗示对官场的失望。
  • 因病求归易:因病回家,愿望简单,但却含有无奈。
  • 沾恩更隐难:得到恩惠后,反而难以隐退,反映现实的复杂。
  • 孟宗应献鲊:借用典故,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 家近守渔官:与家乡的联系,暗示对故土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隐喻诗人的心境。
  • 对仗:全诗使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如“吟诗开旧帙,带绶上荒坛”。
  • 典故:运用孟宗献鲊的故事,增强情感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友人归来的主题,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对世事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阳洞:象征隐逸与清静的理想生活。
  • 古树:代表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沉淀。
  • 荒坛:象征官场的荒凉与失落。
  • 孟宗:体现出孝道与家庭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李端的字是什么? A. 君复
    B. 子期
    C. 季子
    D. 端木

  2. “因病求归易”中“求归”指的是什么? A. 寻找朋友
    B. 回到故乡
    C. 追求名利
    D. 参加宴会

  3. 孟宗献鲊的故事主要强调的是? A. 友情
    B. 孝道
    C. 忍耐
    D. 追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端的《送吉中孚拜官归业》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但李端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意境的描绘,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