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刘疑之坟山壮节亭,用辘轳体》
时间: 2025-01-22 13:46: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了庐山想此贤,此贤见了失庐山。
胸中书卷云凌乱,身外功名梦等闲。
一点目光牛背上,五弦心在鴈行间。
欲吟壮节题崖石,笔挟风霜齿颊寒。
白话文翻译:
我在庐山面前,思念这位贤者,而这位贤者却在庐山面前感到失落。
我心中书卷纷乱如云,身外的功名梦境显得那么平常。
目光一闪如同牛背上的小点,心中五弦琴声在大雁的飞行间。
我想在崖石上吟咏壮丽的节奏,手中的笔夹带着风霜,嘴边却感到寒冷。
注释:
- 庐山:指中国著名的庐山,象征自然与心灵的高远。
- 贤:指有才德的人。
- 胸中书卷:指内心的学识和理想。
- 功名梦: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 牛背上:比喻目光短浅。
- 五弦:指古琴,象征艺术的追求。
- 鴈行间:意指大雁飞行时的优雅与自由。
- 壮节:指气势磅礴的节奏。
- 笔挟风霜:形容写作时的艰辛与历练,口齿寒冷则形象地表现了写作的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宗干,号阮湖,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生活和自然的元素,具有较强的个性和地方特色。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杨万里游历庐山时,受到自然美景和历史人物的启发,反映了他对人生理想、功名与心灵追求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杨万里对庐山的赞美和对贤者的怀念,抒发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歌开篇用“见了庐山想此贤”即引出主题,表现出对贤者卓越才华的仰慕之情。但随即转折,贤者在庐山面前却感到失落,展示出一种心灵的矛盾与挣扎。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胸中书卷云凌乱”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困惑与迷茫,功名的追逐在此时显得无足轻重。诗中“目光牛背上”和“五弦心在鴈行间”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短视和追求艺术的思考,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在崖石上吟咏壮丽节奏的愿望,然而“笔挟风霜齿颊寒”则体现了创作的艰辛与不易,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见了庐山想此贤:面对壮丽的庐山,想起了贤者。
- 此贤见了失庐山:贤者却在庐山面前感到失落,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胸中书卷云凌乱:内心的书卷和思想凌乱,象征着对理想的困惑。
- 身外功名梦等闲:对外在功名的追求显得无关紧要。
- 一点目光牛背上:目光短浅,象征着局限。
- 五弦心在鴈行间:艺术追求在于自由与优雅。
- 欲吟壮节题崖石:想在崖石上吟咏。
- 笔挟风霜齿颊寒:写作的艰辛与艰难。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目光牛背上”形象地比喻了目光的短浅。
- 对仗:如“胸中书卷云凌乱,身外功名梦等闲”,形成对称的艺术效果。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考,表现出对个人追求的悔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庐山:象征理想和高远的追求。
- 贤者:代表追求智慧与德行的人。
- 书卷:象征学识与内心的丰富。
- 牛背:象征目光的局限与短视。
- 五弦琴:代表艺术与情感的抒发。
- 鴈行:象征自由与高远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是指哪个山?
- A. 泰山
- B. 庐山
- C. 黄山
-
作者在诗中对贤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羡慕
- B. 失落
- C. 轻视
-
诗中“笔挟风霜”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写作的乐趣
- B. 写作的艰辛
- C. 写作的轻松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与杨万里的这首诗在对自然的描绘上均表现出诗人的崇敬与内心的思考,但杜甫更强调自然的雄伟与个人情怀的结合,而杨万里则更多地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