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池月上人住滘溪精舍》

时间: 2025-01-11 01:48:38

知师常习静,不欲市廛喧。

自辟精庐隐,相连野老村。

竹门当浦岸,潮水入田园。

对此幽栖事,无妨寄一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池月上人住滘溪精舍
释古毫 〔明代〕

知师常习静,不欲市廛喧。
自辟精庐隐,相连野老村。
竹门当浦岸,潮水入田园。
对此幽栖事,无妨寄一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珍视。他的师父常常修习宁静,不愿意被市场的喧嚣所打扰,因此特意在野外开辟了一所精致的庐舍,旁边是老百姓的村庄。竹门正对着水边,潮水涌入田间。面对这种幽静的栖息生活,我想要寄托一番话语。

注释

  • 知师:指的是作者的师父,常年修习静谧的生活。
  • 市廛:指的是市场或商业区,喧嚣繁华的地方。
  • 精庐:精致的庐舍,表示一种简朴而优雅的生活场所。
  • 浦岸:指的是水边的岸边,常常与自然景观相联。
  • 幽栖事:指的是隐居和安静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古毫,明代诗人,常以隐逸、清幽的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反映了对纷繁世事的逃避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隐士生活,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开篇“知师常习静”直入主题,强调了内心宁静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师父生活态度的认同与追随。接下来,“自辟精庐隐”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种生活不仅是物理上的隔离,更是精神上的解脱。在“竹门当浦岸,潮水入田园”两句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竹门和潮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动的田园氛围。最后一句“对此幽栖事,无妨寄一言”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赞美和思考,尽管身处宁静之中,依然希望有所寄托,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诗歌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知师常习静:诗人尊重与仰慕的师父,总是追求内心的宁静。
  2. 不欲市廛喧:师父不愿生活在喧闹的市井中,体现了对纷繁生活的厌倦。
  3. 自辟精庐隐:于是,师父在野外建造了一个精致的庐舍,选择隐居。
  4. 相连野老村:这个庐舍与乡村相连,与自然融为一体。
  5. 竹门当浦岸:竹制的门正对着河岸,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环境。
  6. 潮水入田园:潮水涌入田间,生动描绘出自然的景象。
  7. 对此幽栖事:对于这样的隐居生活。
  8. 无妨寄一言:我想对这种生活表达一些看法或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知师常习静”和“不欲市廛喧”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竹门”、“潮水”等意象,营造了悠闲的田园风景。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一种清静的状态,强调其价值。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门:象征宁静、简朴的生活方式。
  • 潮水:暗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 田园:代表着自然的美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知师常习静”中的“师”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师父
    • C. 学生
  2. 诗中提到的“竹门”象征着什么?

    • A. 繁华
    • B. 宁静
    • C. 迷失
  3.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 A. 否定
    • B. 渴望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恬静,与释古毫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王维的诗中更多地表现出对山水的赞美,而释古毫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