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枕
范成大
群儿欺老少陵穷,
口燥唇乾发漫冲。
颠沛须臾犹执礼,
古来惟有一高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孩子们在玩耍时,欺负年长者和穷人,嘴巴里干燥,唇边干裂,头发蓬乱。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刻,人们仍然坚持礼仪。古往今来,只有一位高人能够超越这些纷扰。
注释:
- 欺:欺负。
- 陵穷:指年纪大或生活困苦的人。
- 口燥唇乾:形容口渴,嘴唇干裂。
- 发漫冲:头发乱糟糟的样子。
- 颠沛:处于困境或不安定状态。
- 执礼:坚持礼仪。
- 高共:高人、智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云溪,江苏吴江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及书法家。范成大在文学上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尤其是他的山水诗和田园诗。他的作品多反映乡村生活,富有田园气息。
创作背景:
《晓枕》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强调了礼仪、道德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诗歌鉴赏:
《晓枕》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社会场景。开头“群儿欺老少陵穷”,直接呈现了儿童对年长者和穷人的欺凌,这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揭露,也反映了人性中潜在的残酷与无情。诗中提到的“口燥唇乾发漫冲”展现了一种生活的窘迫,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挣扎。
接下来的“颠沛须臾犹执礼”则表达了一种对传统礼仪的坚守,即使在困顿的境地,人们依然不忘道德的底线,这种对礼仪的坚持,显示了文化的力量与价值。最后一句“古来惟有一高共”则跳脱出具体的困境,提到“高人”,让人联想到历史中的智者和道德楷模,给人以希望与启示。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传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传统道德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深邃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儿欺老少陵穷:揭示了小孩对老人和贫穷者的欺负,触动了社会的不公。
- 口燥唇乾发漫冲:描绘了一种生活困苦的状态,传达出一种无奈和疲惫。
- 颠沛须臾犹执礼:尽管生活不易,人们依然坚持礼仪,反映出文化的重要性。
- 古来惟有一高共:提到古往今来的智者,暗示在困境中仍需寻找道德和智慧的指引。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高共”暗示了道德和智慧的超越,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本诗关注社会不公与道德坚守,探讨了在困境中人们如何依然维持礼仪与道德的价值。它反映了诗人对人性、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坚韧与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儿:象征着社会的无知与无畏。
- 老少陵穷:代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呼唤对他们的关注。
- 颠沛:象征着生活的不安定。
- 高共:象征智慧与道德,提醒人们要有更高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群儿欺”的对象是哪些人? A. 年轻人
B. 老人和穷人
C. 所有人
D. 学者 -
诗中提到“口燥唇乾发漫冲”是为了描述什么状态? A. 生活富裕
B. 精神饱满
C. 生活困苦
D. 健康状态 -
“古来惟有一高共”提到的“高”指的是? A. 高山
B. 高人、智者
C. 高贵的身份
D. 高尚的行为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同样描绘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展示出人生态度。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个人情感的深刻。
诗词对比:
- 《晓枕》 vs 《静夜思》:两首诗都涉及个人的困惑与思考,但《晓枕》更侧重社会现象的批判,而《静夜思》则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范成大的作品及其评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全面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