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时间: 2025-01-26 03:06:23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夏至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白话文翻译:

在石鼎的声音中,早晚交替着;在纸窗的影子下,感受到寒冷与温暖的变化。
一年过去了,却没有参加庙祭,怎敢自称是孝子和慈孙呢?

注释:

  • 石鼎声:指的是祭祀时所用的石鼎发出的声音,象征着祭祀活动。
  • 朝暮:早晨和傍晚,表示时间的变换。
  • 纸窗影:指纸窗投射的影子,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和私密。
  • 踰年:经过一年。
  • 庙祭:祭祀祖先的活动。
  • 孝子:指对父母非常孝顺的孩子。
  • 慈孙:指对祖父母非常关心的孙子。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庙祭”传统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祖文化,表达了对祖先的尊重与怀念。诗人通过对庙祭的缺失感到愧疚,传达了对家庭责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石湖,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写生活中的细节与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夏至时节,表达了诗人对家庭和传统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和对家庭伦理的关注。诗中强调了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夏至》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个人情感的诗作。诗的前两句“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石鼎的声音在早晚之间回响,体现了时间的流逝;而纸窗的影子则在寒冷与温暖之间转换,反映了生活的无常。

后两句“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在反思自我价值与家庭责任中的矛盾与愧疚。诗人感慨一年未能参与祭祀活动,心中对祖辈的愧疚不断涌现,质问自己是否配称作孝子与慈孙。这一转折使得整首诗在平静的表面下流露出深刻的情感,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对传统价值的疏离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鼎声中朝暮:通过“石鼎”的声音,诗人描绘了祭祀的场景,暗示着时间的循环。
  2. 纸窗影下寒温:纸窗的影子隐喻家庭的温暖,而寒温的交替则暗示着生活的变化与不易。
  3. 踰年不与庙祭:强调时间的流逝,表达因未参与传统活动而感到的遗憾。
  4. 敢云孝子慈孙:质疑自己的身份,突显了诗人的自省与对家庭责任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比:寒与温、朝与暮的对比,突显了生活中的变迁与情感的复杂。
  • 象征:石鼎与纸窗象征着传统与家庭,赋予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对传统价值的反思,传达了对家庭和责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家庭与传统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鼎:象征祭祀与传统,代表着对祖先的敬仰。
  • 纸窗:象征家庭的温暖与安全感。
  • 寒温:表达生活的变化与对比,体现人情冷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石鼎”象征什么?

    • A. 祭祀
    • B. 财富
    • C. 友情
  2. 诗人对“踰年不与庙祭”的反思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愧疚
    • C. 开心
  3. “纸窗影下寒温”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家庭的温暖
    • B. 个人的孤独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家庭与责任的主题。
  • 白居易《琵琶行》:在音乐与生活中探讨情感。

诗词对比:

  • 范成大《夏至》李白《月下独酌》:两者都探讨了人对生活的感悟,但范成大更关注家庭与传统,而李白则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自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
  • 《中国古代礼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