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现溪》

时间: 2025-02-04 15:38:30

粲粲罨画沙,鳞鳞麴尘水。

朝阳相发挥,光景艳孔翠。

宁闻双溪号,但见縠纹细。

神鱼不谋食,终日印潭底。

跃珠本具眼,聊共阿师戏。

收藏更传宝,一笑落第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现溪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粲粲罨画沙,
鳞鳞麴尘水。
朝阳相发挥,
光景艳孔翠。
宁闻双溪号,
但见縠纹细。
神鱼不谋食,
终日印潭底。
跃珠本具眼,
聊共阿师戏。
收藏更传宝,
一笑落第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宝现溪的美丽景色。溪水清澈见底,沙滩如画,阳光照耀下光景如同孔雀羽毛般艳丽。宁愿倾听溪水的潺潺声,也愿意仔细观察水面上细腻的波纹。神鱼在水底悠然自得地游动,终日与潭底的影子相伴。它跳跃时似乎拥有了自己的眼睛,乐于与岸边的老师戏耍。最后,诗人以一笑表达了对这片自然美景的珍藏与传承。


注释:

字词注释:

  • 粲粲:光亮、鲜艳的样子。
  • 罨画沙:形容沙滩如画般美丽。
  • 鳞鳞:形容鱼鳞的样子。
  • 麴尘水:清澈的水面上有细小的波纹,像是被尘土覆盖。
  • 宁闻:宁可听到。
  • 双溪号:指溪水流淌的声音。
  • 縠纹:水面上细腻的波纹。
  • 神鱼:灵活而神秘的鱼。
  • 跃珠:跳跃的鱼在水中闪耀。
  • 阿师:老师,可能指诗人或朋友。
  • 落第二:最后一笑表达对美的珍视。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神鱼”,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生灵的拟人化,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石湖,南宋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写田园风光,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常游历于山水之间,借景抒情,表达他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宝现溪》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中展现了宝现溪的自然美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开篇以“粲粲罨画沙,鳞鳞麴尘水”描绘了溪水的清澈与沙滩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朝阳相发挥,光景艳孔翠”的描写,传达出阳光洒在水面上,光影交错的美丽景象。

“宁闻双溪号,但见縠纹细”的转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倾心,宁愿静静地观察水面上细微的波纹,也不愿打断这一份宁静。接下来的“神鱼不谋食,终日印潭底”则表现了溪水中生物的悠闲自得,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

最后几句“跃珠本具眼,聊共阿师戏。收藏更传宝,一笑落第二。”通过轻松幽默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藏与对友人相聚的欢愉,整体上形成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这首诗不仅在意境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情感上引发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粲粲罨画沙:沙滩光辉灿烂,如同画作一般美丽。
  • 鳞鳞麴尘水:水面因波动而显得清澈且细腻。
  • 朝阳相发挥:朝阳照耀,使得景色更加鲜艳。
  • 光景艳孔翠:光景如孔雀翎毛般绚丽多彩。
  • 宁闻双溪号:宁可听溪水流淌的声音。
  • 但见縠纹细:也只愿细细观察水面波纹。
  • 神鱼不谋食:鱼儿不为觅食而烦恼。
  • 终日印潭底:整日悠闲地在潭底游动。
  • 跃珠本具眼:跳跃的鱼儿闪烁着光芒。
  • 聊共阿师戏:与老师一起嬉戏,增添乐趣。
  • 收藏更传宝:珍惜并传承这份美好。
  • 一笑落第二:最后的一笑,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跃珠”比喻鱼儿在水中跳跃的光辉。
  • 拟人:将鱼儿描绘成悠闲的存在,增添生动感。
  • 对仗:如“宁闻双溪号,但见縠纹细”,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宝现溪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现溪: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 沙、溪水:象征自然环境的宁静与清新。
  • 朝阳、光景:象征希望与生命的活力。
  • 神鱼:象征自由与自在的生活态度。
  • 阿师:象征人际关系中的温暖与欢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粲粲”意指:
    A. 颜色鲜艳
    B. 水流湍急
    C. 沙子细腻

  2. “神鱼不谋食”中“神鱼”指的是:
    A. 一种神秘的鱼
    B. 鱼的灵活与自由
    C. 鱼的凶猛

  3. 诗人更喜欢:
    A. 听溪水的声音
    B. 看阳光的光影
    C. 观察鱼的跳跃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绘田园生活的恬淡。
  • 王维《山居秋暝》:描写山水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对比范成大的《宝现溪》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以自然为题材,前者更注重溪水的动感与生机,后者则强调山居的宁静与清幽。前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人与自然的互动,后者则通过简洁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沉静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范成大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