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旅怀》

时间: 2025-01-11 02:26:56

马嘶九陌年年苦,人语千门日日新。

唯有终南寂无事,寒光不入帝乡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旅怀
作者: 高蟾 〔唐代〕
马嘶九陌年年苦,人语千门日日新。
唯有终南寂无事,寒光不入帝乡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感慨与思念。诗中描绘了长安城外的景象:马儿在街道上嘶鸣,旅人年年在这里辛苦奔波;长安的每一扇门口每天都有新的人说话,似乎生活在不断更新。然而,唯有远处的终南山显得寂静无事,寒冷的光辉不染帝乡的尘埃,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冷。

注释:

  • 马嘶:马在叫,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九陌:指长安的街道,形象地描绘出城市的繁忙。
  • 人语千门:形容长安城中人声鼎沸,生活繁忙。
  • 唯有:只有、仅仅。
  • 终南:指终南山,象征着宁静与超脱。
  • 寒光:冷清的光线,暗示孤寂与冷淡。
  • 帝乡尘:指皇帝的故乡,象征着繁华与世俗。

典故解析:

  • 终南山:在中国文化中,终南山常被视为隐士的栖息之所,象征着清净与隐逸的生活。
  • 长安:唐代的国都,繁华盛世的象征,代表着人间的喧嚣与繁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精炼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而著称。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旅居长安期间,表达了他对繁华都市的感慨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长安旅怀》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长安的繁华与诗人内心的孤独。首联“马嘶九陌年年苦”,展示了繁忙的长安街头,马匹的嘶鸣声传达了旅人们的辛劳与无奈。第二句“人语千门日日新”,则进一步强调了长安的喧嚣与生机,似乎每一天都有新的人在此交谈、生活,给人一种永不停息的感觉。

然而,诗人却在此繁华中感到孤独,转而提到“唯有终南寂无事”,终南山的宁静成为诗人心灵的避风港。最后一句“寒光不入帝乡尘”更是将长安的喧嚣与终南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冷漠与对恬淡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既渴望繁华,又向往宁静,深刻而具有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马嘶九陌年年苦”:描绘了长安的街道上,旅人们的艰辛与疲惫。
    • “人语千门日日新”:反映了长安城的人们生活的忙碌与琐碎。
    • “唯有终南寂无事”:表示在繁华之中,终南山的宁静显得尤为珍贵。
    • “寒光不入帝乡尘”:暗示诗人心中对长安的冷漠与对清净生活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长安的喧嚣与终南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矛盾。
    • 拟人:将马的嘶鸣与人语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面上描绘长安的繁华,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审视与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旅途与辛劳,代表了诗人对繁忙生活的感慨。
  • 人语:象征着生活的繁华与喧嚣。
  • 终南山:象征着宁静与超脱,暗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寒光:象征着孤寂与冷淡,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长安旅怀》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高蟾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九陌”指的是:
    A. 一条河流
    B. 一处山峰
    C. 长安的街道
    D. 一片森林

  3. 诗人对繁华长安的感受是:
    A. 喜欢
    B. 厌倦
    C. 无所谓
    D. 向往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高蟾的《长安旅怀》和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孤独。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高蟾更侧重于描绘繁华与宁静的对比,而杜甫则更多体现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