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羡溪声冷骇人,
洞庭山翠晚凝神。
天将金玉为风露,
曾为高秋几度贫。
白话文翻译:
阳羡溪的水声让人感到寒冷而惊骇,
傍晚时分,洞庭山的翠绿凝聚了我的心神。
天将金色的露水化作秋风,
我曾在这样的高秋季节里经历过多少的贫困。
注释:
- 阳羡:指阳羡溪,位于今江苏省宜兴市,是著名的风景区。
- 骇人:令人感到惊骇,惊恐。
- 洞庭山:指洞庭湖及其周边的山,著名的山水景观,常出现在古诗中。
- 金玉:比喻美好的事物,这里指丰收的果实或富贵的生活。
- 风露:秋风和露水,代表秋天的气息。
- 高秋:意指深秋,通常指气候逐渐寒冷的季节。
- 贫:指生活贫困,缺乏财富和资源。
典故解析:
- 阳羡溪与洞庭湖都属于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诗中的“金玉”暗含古代对富贵生活的追求,而“贫”则反映了现实的无奈,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蟾(约公元700年-约公元765年)是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高蟾对秋天的感慨之时,可能是出于对自身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感悟。在唐代,由于社会动荡和经济变迁,许多文人对生活的贫困和自然的美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以“阳羡溪声冷骇人”引入,描绘了秋天的寒意,从而引发读者对季节变化的感受。阳羡溪的水声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冷清,给人一种孤寂与凄凉的感觉。接着“洞庭山翠晚凝神”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洞庭山在傍晚时分的静谧与深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体验。
“天将金玉为风露”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秋天的丰收与美好寓意化为金玉,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然而,最后一句“曾为高秋几度贫”则让人感受到一丝苦涩,暗示诗人在物质生活上曾经历的艰辛与贫困,对比之间使得诗的情感愈加深邃。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阳羡溪声冷骇人:溪水的声音在秋天的背景下显得冷清,给人一种惊恐的感觉,暗示自然环境的恶劣。
- 洞庭山翠晚凝神:傍晚的洞庭山让人心神俱聚,展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构成了自然的美丽景象。
- 天将金玉为风露:秋天将丰收的希望寄托在清晨的露水和秋风中,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即将来临。
- 曾为高秋几度贫:回忆过往,诗人曾在这样的季节里经历过贫困,形成了与前两句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金玉”比作美好的生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期望。
- 对仗:诗中“阳羡溪声”和“洞庭山翠”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露水与秋风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形成了对未来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人面对美丽的秋天,既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也无法忘记生活中的贫困与艰辛,反映了对生活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羡溪: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孤独。
- 洞庭山:代表着高远与宁静。
- 金玉:象征着富贵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 风露:象征着秋天的气息与丰收的希望。
- 高秋: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阳羡溪”位于哪个省?
- A. 江苏
- B. 湖南
- C. 浙江
-
“天将金玉为风露”中的“金玉”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生活
- B. 自然景色
- C. 贫困
-
诗人通过什么自然现象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慨?
- A. 春风
- B. 秋风与露水
- C. 夏雨
答案:
- A. 江苏
- A. 美好的生活
- B. 秋风与露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高蟾《秋》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高蟾关注生活的困境,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陶醉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高蟾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