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浊河从北下,清洛向东流。
清浊皆如此,何人不白头。
白话文翻译:
浑浊的河水从北方流下,清澈的洛水向东流淌。
清与浊都是这样,世间又有谁能不变白头呢?
注释:
- 浊河:指水质混浊的河流,象征着世事的纷扰和复杂。
- 清洛:指清澈的洛水,象征着纯洁和理想。
- 清浊:意指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
- 白头:表示衰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显著的典故,但“清洛”可以联想到《洛神赋》中提到的洛水,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作者通过对比浑浊与清澈的水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蟾(约719年-约794年),唐代诗人,字仲明,号清江,晚号孤雁,生于河南,活跃于盛唐时期。高蟾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感事》写于高蟾的晚年,正值个人生活经历的沉淀与反思阶段。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感事》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诗的开头通过“浊河”和“清洛”的对比,形象地展现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与对立。浊河如同人生中的烦恼与困扰,而清洛则是心灵的宁静与理想的追求。两者的并存,折射出人世间的复杂性。
接着,诗人以“清浊皆如此”点出无论是清是浊,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宽容与接受。最后一句“何人不白头”则是进一步升华,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人生悲哀。作者以大自然的变化映射人生的无常,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思考与哲学的深度。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鲜明,通过清晰的比喻与对比,使读者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到深厚的情感与思考。这种风格使得高蟾的作品在唐诗中独树一帜,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浊河从北下:浊河由北方流下,暗喻人生中不如意之事从外而来,无法避免。
- 清洛向东流:清洛水向东流,象征着美好与理想的追求,似乎总是向前。
- 清浊皆如此:无论是清还是浊,都是人生的常态,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 何人不白头:时间的流逝使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衰老和无常,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浊河”和“清洛”的对比,强调生活中的矛盾与选择。
- 象征:浊水象征生活的烦恼,清水象征理想与希望。
- 排比:通过并列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使情感更加激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无常与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哲理思考,传达出一种沉静而又深刻的生命观。
意象分析:
- 浊河:象征着生活中的烦恼与挑战。
- 清洛:象征着理想、纯洁与心灵的宁静。
- 白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浊河”和“清洛”分别象征什么?
- A. 清与浊
- B. 生活的烦恼与理想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的美
-
诗的最后一句“何人不白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命的赞美
-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高蟾的《感事》相比,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对生活的思考,但其更多地关注于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责任感。两者尽管主题不同,却都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中展现出深刻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