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忆 其四 忆维扬》
时间: 2025-04-28 01:42: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蜀冈东畔竹西楼,
十五年前烂漫游。
岂意繁华今劫火,
空怀歌吹古扬州。
亲朋未报何人在,
战伐宁知几日休。
惟有满襟狼藉泪,
何时归洒大江流。
白话文翻译:
在蜀冈东边的竹西楼,
我在十五年前曾畅游于此。
没想到如今的繁华如同遭了劫火,
只剩下我对古扬州的歌声与吹奏的怀念。
亲朋好友不知在哪里,
战乱又怎能知道何时休止?
唯有满怀的泪水狼藉不堪,
何时才能归来,洒下大江的流水?
注释:
- 蜀冈:指四川的山冈,象征着诗人的故乡。
- 竹西楼:是扬州的一处名楼,楼前有竹林,象征着诗人的青春记忆。
- 烂漫:形容美好而繁盛的景象。
- 劫火:意指遭受战乱和毁灭,象征社会动荡。
- 歌吹:古时指歌唱和乐器演奏,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亲朋:亲戚朋友,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 战伐:战争,指代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 狼藉泪:形容泪水满面,表达悲伤之情。
- 大江流:指长江,象征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忆。
创作背景:
《七忆 其四 忆维扬》是在张翥经历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写成的,反映了他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苦难的感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社会动荡,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与对亲友的牵挂交织在一起。
诗歌鉴赏:
《七忆 其四 忆维扬》是一首深沉而感人的怀旧诗,透过张翥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沧桑。诗中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年轻时在竹西楼的游历,展现出了一种青春的烂漫气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现实的残酷:繁华如梦,已被战火摧毁。通过“岂意繁华今劫火”,诗人揭示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奈和悲伤。
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对亲朋的关切与对战乱的无奈。作者在此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悲痛,更反映了那个时代众多人的共同苦恼。最后,通过“唯有满襟狼藉泪,何时归洒大江流”,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仿佛在诉说无尽的思念与期盼。整个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蜀冈东畔竹西楼: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地点,给读者提供了空间感,竹西楼是诗人过去游玩的地方。
- 十五年前烂漫游: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强调了时间的对比。
- 岂意繁华今劫火:用“劫火”形容繁华的毁灭,展现了历史的悲剧性。
- 空怀歌吹古扬州:怀念往昔的艺术与文化,暗示对扬州的深厚感情。
- 亲朋未报何人在: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与关心。
- 战伐宁知几日休:反映出对战争无休止的无奈。
- 惟有满襟狼藉泪:用泪水表达悲痛,增强情感的直接性。
- 何时归洒大江流: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表达对故乡的浓厚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劫火”比喻繁华的毁灭,生动形象。
- 排比:情感的层层推进,增强悲伤的情绪。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状的无奈与悲痛,以及对未来归家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蜀冈:象征故乡,承载着记忆与情感。
- 竹西楼:代表青春的欢乐与无忧的时光。
- 劫火: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生活的破碎。
- 大江流:象征着流逝的时间与思念的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西楼”位于哪个地方? A. 四川
B. 江苏
C. 浙江
答案:A. 四川 -
诗人对过去的感情是怎样的? A. 忘却
B. 怀念
C. 嘲讽
答案:B. 怀念 -
诗中提到的“劫火”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战乱
C. 经济危机
答案:B. 战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张翥的《七忆 其四 忆维扬》和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战乱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但张翥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的情感基调虽然相似,但所关注的焦点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张翥年谱与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