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时间: 2025-01-26 04:45: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下,人在湘江畔徘徊,正是花瓣斜挂的时节,愁绪在水波中荡漾。春天的幽怨情感,谁又会知晓?东风凛冽,香气远飘,红裙已归。海鸥已不再,昔日的游玩已成往事。远远眷恋那可爱的花儿,梦中依然萦绕。九疑山的云雾缭绕,断肠的魂在啼鸣。相思之苦,渗透了青竹的枝头。
注释
- 湘皋:指湘江的岸边,诗中描绘了湘江的美景。
- 月坠时:指月亮正要落下的时候,象征着夜晚的结束和轻愁的开始。
- 浸愁漪:形容水面轻轻荡漾,带着愁绪,传达出一种忧伤的情感。
- 东风冷:指春风虽然是东风,却显得寒冷,暗示着春天的冷清。
- 香远茜裙:香气飘散,指的是红色的裙子,象征着女子的柔美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南宋词人,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尤以小令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姜夔赋闲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期间,正值梅花盛开之际。红梅象征着坚韧与纯洁,诗人在春寒中感受到孤独与思念,寄情于梅花之上,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词作。姜夔在这首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湘江的美丽以及春天的幽怨情绪。词的开头便以“人绕湘皋月坠时”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孤独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斜横花树小,浸愁漪”的描写,将愁苦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词的中间部分,东风的冷冽与“香远茜裙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春天的迷人却又带来了一丝凄凉的气息。“鸥去昔游非”一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不再。最后,词的结尾“相思血,都沁绿筠枝”则以强烈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令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相思之苦。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巧妙,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又融入了个人情感,使得作品在清丽中透出一丝厚重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绕湘皋月坠时:描绘了月光下,人们在湘江边徘徊的情景,传达出一种轻柔而又带有忧伤的氛围。
-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花树斜横,水波荡漾,愁绪如水面波纹般轻轻荡漾,暗示着内心的忧愁。
- 一春幽事有谁知:春天的幽怨情感,谁能真正理解呢?表达了孤独和被忽视的感觉。
-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春风虽然是东风,却带着寒意,红裙的香气已渐行渐远,暗示着离别与思念。
- 鸥去昔游非:海鸥已不再,昔日的游玩已成往事,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
-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对花的深爱与眷恋,梦中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 九疑云杳断魂啼:九疑山的云雾缭绕,似乎在断肠啼鸣,暗示着内心的痛苦。
-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相思之苦渗透了青竹的枝头,显示出思念之情的深切与浓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作水波荡漾,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情感。
- 拟人:将东风、云雾等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自然更加生动。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主题鲜明、情感真挚,令人感同身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江:象征着自然的美景与诗人的归属感。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纯洁,常与思念、孤独相联系。
-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同时也暗示了变化与离别。
- 鸥:象征着自由与过去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皋”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长江
- B. 湘江
- C. 黄河
- D. 淮河
-
“东风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温暖
- B. 凄凉
- C. 兴奋
- D. 忧伤
-
诗中提到的“相思血”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念
- C. 愤怒
- D. 平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梅赞》:同样以梅花为主题,表达对坚韧与美丽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比较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两者均以春天为背景,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前者更为豪放,而后者则细腻而内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姜夔诗词选》